登录注册
上海交通大学论坛 > 音乐爱好者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关闭左侧栏
Re上传了西洋管弦乐队原版的《瑶族舞曲》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6055      回帖数 0
小九    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4:30:36    编 辑   



 

偶然找到的。大家听听没有改编以前本来味道的吧,也是很好的 
参考,毕竟我们现在只有中广的一个版本,太少了。 
觉得差异最大的就是速度,比中广的慢好多。竟然长达8:04!! 
到底该如何,恐怕要找点瑶族音乐听听了。:) 

现已转移到 
ftp://202.38.66.177/民乐团/参考曲目/瑶族舞曲/《瑶族舞曲》西洋管弦乐版.mp3 
中广的民乐合奏版本在 
ftp://202.38.66.177/民乐团/经典合奏曲(中广版)/瑶族舞曲.MP3 

  不知道这个《瑶族》是不是刘铁山、茅沅的原本。与彭修文先生改编的 
民族管弦乐曲在结构、旋律、动机上几乎完全相同。 
  我对管弦乐是外行(对民族管弦乐也是外行,hehe),这里扔个砖头, 
谈谈个人意见。 

  速度上,毫无疑问,管弦乐较民乐合奏的版本慢不少,一个8:03,一个 
6:23。故而前者显得舒缓,即便是快板也很沉着;而后者则轻盈、热烈。 

  力度上,民乐合奏的版本强弱对比较管弦乐合奏版本大上许多,在CoolEdit 
里比较一下就知道了,弱奏处二者振幅相仿,而最强烈处前者振幅较后者大上将 
近一倍(唢呐的功劳不小)。管弦乐版本因而较彭版平静许多,有些波澜不惊的 
味道。当然二者强弱处理的原则是相仿的,彭先生也基本是照抄了过来,又加以 
发挥。 

  音色上,我认为这是二者相差最大的地方(也是西洋管弦乐队与民族管弦乐 
队之间最大的差别吧)。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我不太清楚,想来是拉弦、木管、 
铜管、打击构成的,各组成部分音色统一,交响性较好。管弦乐《瑶族》中甚至 
打击部都未明显使用,只以拉弦组为骨干,因而其音响整齐划一,拉弦部提琴柔 
美抒情的特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配器上显得谨慎严密,精制优雅,但似乎 
变化不够,层层推进的力度也有所欠缺。民族乐队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洋乐队的对 
立面,特色音色极多,大多数乐器都可算作“红花”型的,“绿叶”相对较少, 
交响性较差(当然自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民族音乐工作者也在努力地挖掘民族乐 
器的交响性)。彭修文先生作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先行者,自然对民族乐器的 
利弊心知肚明,改编时在编配上下了大功夫,而不是简单的搞提琴-胡琴、长笛 
-竹笛的一一映射。首先,既然民族乐器中有大量的“红花”,那么在乐曲中就 
突出这些特色乐器的作用,大量的乐句通过独奏、领奏完成,使得乐曲音色变化 
多端,消除了乐句重复的单调感。其次,民族乐队较西洋乐队有一个极其突出的 
特点(个人认为叫“优点”也不为过),就是蔚为壮观的弹拨部。彭先生毕竟没 
有顾冠仁先生那么狠,《瑶族》中弹拨组主要以和声与伴奏出现,即便这样,这 
组跳跃的,颗粒性的的音响还是极具穿透力,使得整个乐曲活泼、激昂。此外喉 
管、竹笛、唢呐等大量吹管的渐次或集中使用,使乐曲高潮迭起,美不胜收。但 
彭版在某些地方也难免遇到民族乐器之间“打架”的问题,音色上略有冲突。 

  综上所述,西洋管弦乐的《瑶族》与民族管弦乐的版本,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的。应该说彭修文先生充分利用了民族乐队的特点,将平稳、细腻、优雅的西洋 
管弦乐曲改编成为轻快、热烈、粗旷、宏大(我感觉这也是彭先生的特色),极 
富民族特色的民族管弦乐曲。二者互有长短,该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能是 
先入为主的印象及对民族器乐的偏好,我认为彭版《瑶族》更出色些。 

  最后,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瑶族舞曲》的蓝本是瑶族(废话)的长鼓舞, 
本是西南少数民族非常特色的音乐,首先一下子被刘铁山、茅沅整理改编为西洋 
管弦乐曲(最不“民族”了),再由彭修文先生从管弦乐改编为著名的民族管弦 
乐(“民族”一些了),最近有听过一个似乎从民族管弦乐曲改编的西南少数民 
族“竹乐”版本,呵呵,转了一圈,又跑回去了。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