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上海交通大学论坛 > 音乐爱好者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关闭左侧栏
中国音乐家 (一)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6267      回帖数 0
一意孤行    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2:34:10    编 辑   


孔子(Kongzi 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在音乐家。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他一生酷爱歌唱。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在陈、蔡两地,粮食中断了,而他依然弹琴 
唱歌不断。就在他去世的前7天,他还唱了一首自悼的歌。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 
音乐作为教育课程之一,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二位。35岁那年 
,他在齐国与乐师们论乐,听到《韶》乐,他说: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59岁时,他 
在卫国击磬抒发自己的感情。卫国的“荷蒉人’听了都知道他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 
绪。此后,他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师学琴,弹《文王操》,他学习刻苦,多方面探索音乐 
的各种表现手法。晚年回鲁,从事正乐。他收集3000多首民间歌谣,整理成《诗》、《 
礼》、《乐》三集,其中305篇诗,都能合乐弦歌、他要求音乐尽善尽美,曾说:“《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音乐要为“仁”服务 
,要配合“礼”达到教化的目的。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 
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很倡雅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他认为“ 
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只有《韶》才是好的音乐。他曾阻止过齐国表演“ 
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说“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殊。”他还曾因鲁国的当权 
者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馈赠的女乐而愤然离鲁。可见他反对郑声是多么坚决。孔子的音乐 
思想对其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 
、《猗兰操》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师旷(Shikuang 公元前572一前532) 
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旷双目失明,但耳朵对音律的分辨力特别强。在《吕氏春 
秋.长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乐工们都认为钟的音律很准,只 
有师旷一个人说不准。后来请音乐家师涓重新审听,确实是不准。另据《左传》记载, 
楚国派兵打晋国,他在晋国听到远处传来吹管的响声,由此判断楚国的军队力量并不强 
大。可见,师旷精于审音的特长已被神化了。《国语.晋语》还记载他批评晋平公喜好 
“新声”,认为这是平公趋于昏庸的反映。师旷还善于作曲,所作琴曲有《阳春》、《 
白雪》、《玄默》等。  
高渐离(Gaojianli 公元前475一前221) 
战国末年燕国人,以善于击筑而闻名。早年他与友人荆轲到一击一唱,十分和谐要好。 
公元前227年,燕大子丹命荆轲到泰国去谋杀秦始皇,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之上,高渐离 
击筑,荆轲慷慨悲歌,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荆轲谋杀不成而被害。秦朝建立、高渐 
离为避难,更名改姓,躲藏在宋子(今赵县北)。后来还是被秦始皇得知,把他抓来, 
只是因为他击筑击得好,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的双眼用马粪熏瞎了。高渐离不忘复 
仇,平日将铅块藏 
于筑中,待秦始皇对他不再防备之时,举筑扑打始皇,但却没有打中,他终于被秦始皇 
杀害。 


俞伯牙(Yuboya)  
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 
》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 
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 
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 
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 
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姜夔(Jiangkui 1155-1221) 
世称姜白石,号白石道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饶州鄱阳(现江西波阳)人、他擅长诗 
词并能作曲,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作品多是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也有写忧国 
忧民之作。《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扬州慢》、《鬲溪梅令》、《暗香》《疏影》 
、《长亭怨慢》等词曲十七首,大多为白石所作。著有《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和 
《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十四首)等。他的歌今人有译谱,供演唱,均为我国最早之 
创作歌曲。  


朱栽堉(Zhuzaiyu 1536一约161O)字伯勤。 
明代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是明宗室的世子、早年随舅父学天文、算术,后其父亲含冤 
入狱,他便在宫门外建造土屋,在简陋的处所住了19年,期间他埋头钻研乐律、数学和 
历学、首创“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父死后,他不因袭其父的官爵,终生著述 
、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吕律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书。然而, 
其科研成果被明、清两代统治者所埋没。 


华秋苹(Huaqiuping 1784-1859) 
琵琶演奏家。江苏无锡人。精于演奏琵琶,擅于弹奏兼唱昆曲。精通医学。也工诗词、 
书法、篆刻和绘画。曾编《琵琶谱》和牌子小曲谱《借云馆小唱》、《琵琶谱》是我国 
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兼收南北两派大曲、小曲等共60余首,所收曲调都曾在民 
间长期流传,如《十面埋伏》、《月儿高》等。经编者搜集整理制订了指法符号系统, 
使后来学者有可依循,对琵琶乐曲的整理、传播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心工(Shenxingong 1870一1947)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作者。上海人。1897年读南洋公学师范班,1901年任该校附小教 
师。1902年赴日考察师范教育,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 
会”。从此,沈心工开始研究学校歌曲的编写与创作。他的著名歌曲《体操--兵操》是 
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同时在龙门师范等校兼课教授乐歌。 
在日期间始编乐歌,一生所写乐歌180余首、多数是用外国歌曲曲调或采用民间小调,也 
有少量作曲。新填配的歌曲,内容题材广泛,并打破陈规,用白话文采编写歌词,歌词 
浅显易懂,词曲结合紧密,上口易学,各有儿歌特点。辛亥革命期间,编有《革命军》 
等歌。新编《学校唱歌集》(共二集,1904一1907年)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唱歌集之一。 
辛亥革命后,编写《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组)、《民国唱歌集》(共四集)等。193 
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是他在重新修订了自己一生所作的歌曲,将简谱译成五线谱并 
从中精选出82首而成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1947年9月5日, 
在上海病逝,终年75岁。其代表作有《黄河》、《体操--兵操》、《铁匠》、《竹马》 
、《卖布》、《赛船》、《缠足苦》、《采茶歌)等。 


李叔同(Lishutong 1880-1942)原名文涛,字惜霜,号权同。 
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190 
5--1910年,在日本东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我国近代中国 
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1906年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 
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向国内发行。191O年归国后任教于律、沪,并曾任《太平洋 
报》文艺栏总编辑与《文美杂志》的主编。1912年任浙江第一师范等校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病逝 
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出版《国学唱歌集》。其中为黄遵宪爱国诗歌《军歌》配曲 
的《出军歌》,利用民间音乐曲调《老六扳》填词的《祖国歌》等,都表现了爱国热情 
。后来所作多为描写自然景物的抒情歌曲,有些带有伤感、消极的情绪。他的乐歌,多 
选用西洋和日本的曲调自己填词的,少数是自己作曲。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文辞秀丽, 
选曲填词。注意词曲结合。他最早选用合唱歌曲添配乐歌。有些歌曲还带有钢琴伴奏谱 
;自己作曲的《春游》和《留别》二首,可分别为三部、二部合唱曲。其代表作还有《 
送别》、《忆儿时》、《晚钟》、《月》、《西湖》、《春景》等,其中,《留别》、 
《春游》是采用西方作曲法写成的我国最早的合唱歌曲。所作乐歌大部收入《李叔同歌 
曲集》(1958年丰子恺编)。 


萧友梅(Xiaoyoumei 1884-1940)字思鹤。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赴日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声 
乐,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教育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大学毕业后归国。1 
913年又赴德国,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音乐 
学院学习音乐。后以论文《关于17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性探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等处,并任领导。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 
音乐院。并任教授及教务主任。1929年改为国立音专自任校长。1940年病逝于上海。曾 
编写《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小提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 
》等。论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他是我国较早上掌 
握西洋近代作曲理论,进行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作有一百多首歌曲,两部大会唱, 
两首弦乐四重奏,两首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均改编为管弦乐曲), 
一首大提琴独奏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歌曲表达了爱国思想。他的歌曲作品大部收入《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 
制唱歌教科书》。 


黎锦晖(Lijinhui 1891年一1967)作曲家。 
湖南湘潭人。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使 
他从小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1912年长江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 
职员、编辑、音乐教员等。他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曾尝试着用传统曲调配上文言歌词 
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曾任《平民周 
报》的主编。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 
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l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 
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抗战时赴重庆,1940 
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建国后,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五四”运动后 
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音乐选用民歌、戏曲 
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音乐简练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适于儿童心理情 
趣,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 
时□□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 
《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 
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 
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 
、《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 


赵元任(Zhaoyuanren 1892-1982)字宜仲。 
语言学家、作曲家。原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07年至1910年就学南京江南高等学堂 
预科。1910年赴美留学人康奈尔大学,后又进哈佛大学。先后学数学、物理、哲学和音 
乐, 1918年,获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学士和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清 
华学校。次年赴美任教,后去欧洲游历、进修。1925年回国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教授、曾创作《尽力中华》的歌曲,在二十年代广泛流传,1929年任北平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1938年秋再次赴美,并加入美国籍。先后在夏威夷、耶鲁、 
哈佛三所大学任教授并被委任为美国语言学会的会长。1959年到□□大学讲学,1981年 
回北京访问,受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从事音乐创作,到1949年,共发表歌曲四十 
多首,大型合唱一首和钢琴小品三首、多数分别编入《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 
、《民众教育歌曲集》、《行知歌曲集》。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赵元任歌曲集 
》。他的音乐创作大多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科学、民主精神,在艺术上有所创 
新,他把西欧传统和声与中国民族风格很好的结合运用开刨了中国学派的实验,运用钢 
琴伴奏,注意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刻划,很注意歌词声调、语调等音韵的特点。代表 
作有:《卖布谣》、《劳动欧》、《织布》、《呜呼三月一十八》、《教我如何不想他 
》、《杨子江上撑船歌》、《上山》、《听雨》、《西洋镜歌》、《老天爷》、和合唱 
曲《海韵)等,多年来经常为音乐会演唱曲目,还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谱写了主题 
歌。另外还著有论文《“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等多篇,提出中国音乐要保持和 
发展民族特点的正确观点。为了配合推行平民教育、儿童教育,他还谱写了《小先生歌 
》、《春天不是读书天》等。 


青主(Qingzhu 1893-1959)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 
音乐学家、作曲象。广东惠阳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参加过湖州战役,1921年赴德 
国学习军事。后改学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业余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22年回国。 
曾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上海经营以出版乐谱为主的X书店。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 
通缉,辗转送往香港。1929年应肖友梅之邀,到上海受聘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井 
任校刊编辑的《乐艺》季刊主 
编。1934年离开音乐界,曾任教同济大学。建国后,转入复已大学和南京大学,教德文 
。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发表音乐评论、小品、随后等60余篇,还写了一些抒情独唱曲,大部收入《清歌集》、 
《音境》二本歌集。其中《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大江 
东去》,音乐有民歌和吟诵韵味之特色。1934年后,停止了音乐方面的活动。解放后, 
主要从事德文教育,并翻译介绍了一些音乐美学著作,如丽莎的《音乐美学问题》等。 


张寒晖(Zhanghanhul 1902-1946)原名张兰璞。 
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幼年曾随父学习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早年学习话 
剧表演,同时学会了音乐的基本知识。1915年在保定上中学。1922年到北京入人艺戏剧 
专门学校。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1929年由艺专毕业。后在北平、西 
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先后 
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 
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写下了秧歌剧及创作歌曲五十余 
首,他的歌曲绝大部分是自己作词的,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 
》、《为什么要悲伤》、《纸之歌》和《军民大生产》等。另外,他还为少年儿童创作 
了许多歌曲,如《打日本》、《骂汪精卫》、《我不怕》、《刘小栓》等。 


贺绿汀(Heluting 1903--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东乡人。幼时喜听民歌、戏曲,小学时爱弹钢琴、吹萧 
。1922年邵阳县立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自学音乐基础知识。1923年春入长沙岳云 
学校艺术专科学钢琴、小提琴,民族乐器及音乐理论,并组织国乐研究会、国乐团。开 
始早期音乐活动、1926年毕业后任中学音乐、图画教员,参加了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 
广州起义并随部队到海丰,在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1928年创作的《□□歌》曾在海陆 
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黄自学和声、作曲,选修钢琴。1936年, 
任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加入词曲作者联谊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 
、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赴华北作宣传。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 
音乐组。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赴延安,筹建中央管弦乐队、后任华北文工团长, 
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主席。现为中国音协名誉 
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1934年作有钢梦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牧童短笛》 
是较早把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取得成功的作品,于1934年秋获亚 
历山大.齐尔品举办中国风味钢琴曲一等奖,“摇篮曲”获二等奖。1934年至1938年间 
,曾为16部影片配乐,一些电影联曲得以流传。抗战后,创作了许多歌曲和合唱曲,其 
中如:《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以及民间叙事歌体歌曲《保家乡》等 
广为流传。《晚会》和《森吉德马》等几首管弦乐曲,在管弦乐创作民族化上取得进展 
。此外,还写过歌剧、戏剧配乐、各种器乐独奏及合奏曲等。半后世纪以来,他共创作 
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 
音乐。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一书。发表大量论文收入《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黄自(Huangzi 1904-1938)字今吾。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人。自幼喜好唱歌受到良好的教育。1916 
年入清华学校,参加学生管弦乐队,合唱队等音乐活动。1921年开始学钢琴,次年开始 
学和声学、1924年赴美,人奥柏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获文学士学位后,留校学音乐 
理论,作曲和钢琴。1929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校继续写作曲。1929年创作交响序曲《 
□□》序曲,5月底首演该校毕业音乐会,获音乐学士学位,这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同年回国任教沪江大学音乐系,并兼课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0年任理论作曲 
教授。1934年与萧友梅等合编《音乐杂志》。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8年病 
逝于上海。他的音乐语言初始较欧化,后来一些作品对音乐的民族风格有所探索,如清 
唱剧《长恨歌》中的女声合唱曲《山在虚无缥缈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合唱曲如 
:《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如:《九一八》、《热血》、《赠前敌将土》等是 
我国音乐家最早创作的抗日歌曲。1935年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配乐写成的《都市风 
光幻想曲》与上举《□□》均系我国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上较早的尝试。作品还有歌曲 
《思乡》、《点绛唇》、《花非花》、《南乡子》、《玫瑰三愿》、《天伦歌》、《抗 
战歌》等50余首。论著有《和声学》、《音乐史》、(均未完成)以及一部名为《中国 
之古乐》的细纲。论文《音乐的欣赏》、《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勃拉姆斯》、 
《调性的表情》、《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等篇。又曾与人合编《复兴初级中学 
音乐教科书》(共六册)等。他的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与和声 
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在音乐教育方面有 
显著贡献。  



洗星海(Xianxinghai 1905-1945)作曲家。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贫苦鱼民与海员家庭。出生前父亲已逝世,随母亲去南洋靠 
母亲作佣人度日。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大学半工半读,参加乐 
队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任指挥。1926年到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 
8年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在上海学习期间,结识了田汉等人,参加了“南国社” 
戏剧工作。1930年初到法国,生活穷困,边工作边学习。先后从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 
菲尔学小提琴,从作曲家保罗.杜卡等学理论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和指 
挥,在肖拉.摩托鲁姆作曲班学习。此间创作歌曲《风》、《游子吟》和《d小调小提琴 
奏鸣曲》等。1935夏回国到上海,不久,投入救亡活动及歌曲创作。1935年回国后,积 
极多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 
《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赴内地宣传。1938年春到 
武汉,在郭沫若主持的军事委员会□□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音乐工作,这时他创 
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1938年11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此间创作了《黄 
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并编写了《民歌研究》等教材,写有《论中国 
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论文。1940年为参加电影配乐抵苏联莫 
斯科。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被迫回乌兰巴托。1942年返回苏联哈 
萨克共和国,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但始终学习、工作和创作。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 
莫斯科。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洗星海同志致哀”。作品有:歌曲《救国军 
歌》、《我们要抵抗》、《战歌》、《黄河之恋》、《拉犁歌》、《热血》、《夜半歌 
声》、《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游击军》、《在太行山上 
》、《到敌人后方去》、《三八妇女歌》、《打倒汪精卫》、《路是我们开》等数百首 
(现存250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会唱》等四部 
;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 
解放战争》和《神圣之战》两部;交响组曲《漓江红》等四部;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谐謔曲》;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曲《阿曼盖尔达》、《郭治水.比戴》及独唱、独 
奏曲等数十首。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 
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 


刘雪庵(Liuxuean 1905一1985)笔名有晏如、吴青、苏崖。 
作曲家。四川铜梁人。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曲和作曲 
。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萧友梅、黄自等学作曲。1936年毕业于该校。抗战开始,他 
立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曾在苏州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 
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作曲系教授。学生时期写有歌曲《飘零 
的雪花》、《采莲谣》等。30 
年代写了钢琴曲《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 
七七”事变后也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高家》、之三《上前线》《红 
豆词》等歌曲。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并撰有《音乐 
与个人》、《音乐中的民族形式问题》等文章。 


吕冀(Luji 19O9- )原名目展青、笔名周华、伍士奇。 
音乐评论民、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湖南湘潭人。生于教员家庭。幼时学笛、萧、琵琶 
、扬琴等乐器。1927年离开中学后曾任小学音乐教员、报纸校对、文书、编辑。1930后 
三次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均因生活与□□原因被迫辍学。1932 
年在上海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后去武汉从事左翼文艺活动,负责音乐小组工作。193 
3年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抗战前在北京绥远抗战前线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并发起组织了“民歌研究会” 
,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与研究。后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兼东北音工团团长。 
建国后筹建中央音乐学院任副院长,为第一、二、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四届名 
誉主席。中国文联常委。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共八大代 
表。作有歌曲如:《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插曲 
)、《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参加八路军》、《开荒》、《大丹河》、《铁路工人歌》、《风凰涅采》(大合 
唱)、《反对细菌战》、《红领巾》等。并撰写了《论国防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展 
望》、《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略论七弦琴音乐》等大量论文,编辑了《新音乐运动 
论文集》,为我国现代音乐之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曙(Zhangshu 1909-1938)原名张恩袭。 
作曲家、安徽歙县人。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受家乡徽戏音乐熏陶。八岁时已能拉胡琴 
为徽戏伴奏。中学毕业后。1926年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1929年人上海国立音乐院、学声乐。同时还学习大提琴、琵琶、钢琴和作曲。1930 
年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一1933年出狱后又回原校学习,并在□□上积极投入革命音 
乐运动。抗战俘发后,1938年同冼星海等参加武汉抗日歌咏活动。“八一三”后。去武 
汉参加军事委员会□□部第二厅工作,同年9月到桂林,在敌机轰炸中牺牲。1927年开始 
音乐创作,早期曾为《南归》等话剧作插曲。短促一生共创作2O0多首歌曲,现存80余首 
,受聂耳影响创作的歌曲有《保卫国土》、《芦沟问答》、《丈夫去当兵》、《筑堤歌 
》、《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负伤战士歌》、《 
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等曾广为流传。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