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上海交通大学论坛 > 音乐爱好者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关闭左侧栏
广陵散与声无哀乐论(转载)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5837      回帖数 0
qqqq    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57:05    编 辑   


 

zz from  
http://www.ccom.edu.cn/newforum/showtopic.asp?TOPIC_ID=117&Forum_ID=12 
有点长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充满了洒脱,充满了不羁。以至于后人重新审视这段历 
史时,总喜欢赐与它一些缀以“风”的词汇:风姿、风流、风神、风度等等,这就是--- 
-魏晋。洒脱的魏晋风度,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友母亲去世,不去磕头凭吊,而是灵 
前抚琴。有官不做,只与酒同行,与风争宠,与山谷同眠,可以说这是非理智的时代。 
余秋雨先生曾说:1 “它是另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仅仅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 
们所习惯的一切的平庸。”又称“那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无须质疑,那 
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称它为“乱世”,但正是乱世,各种思想却蓬勃发展,给 
艺术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生长的温床,在那里处处可见思想者行走的身影,如同奥林匹 
斯山上智慧的雅典娜女神,给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文明与艺术。 它丰富多采的人物展览 
像中,我的目光只关注一人--嵇康,一个喜欢打铁的文人。我的耳边似乎还能听见他铿 
锵有力的文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嵇康?何许人也?2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字叔夜 
,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生于魏世,人称嵇中散,竹林七贤的重要代表人物,与 
阮籍并称。一生荡气回肠,傲然于世,如一曲《笑傲江湖》中“沧海一生笑,滔滔两岸 
潮”样轻灵、脱群。在许多文人墨客对魏晋历史的倾诉中,都会不惜笔墨的泼洒在嵇康 
这个人的身上,都会不遗余力的描诉他一曲广陵散奏断生命旅程的绝响。3《世说新语. 
容止》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 
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山涛)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 
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仅从外貌和仪表来说,其人已可见一斑。再 
来探讨其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深刻内涵,绝对可以用以仰视一词。 
    恩格斯在谈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曾说,伟大的时代会出现一批全能的人物。魏晋就是 
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嵇康就是这样一位包容时代文化的全面的尖端人物。《晋书》中 
说他“博览无不该通”。包括哲学、史学、文学、音乐、医药、农桑乃至冶炼,无所不 
通而又深有底蕴,知识层面可谓广矣。他的作品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最为完善。在 
音乐方面,他既是高超的器乐演奏家,又是很有想法的音乐理论家。《广陵散》和《声 
无哀乐论》正是代表嵇康音乐演奏和音乐理论两方面突出表现的丰硕成果。不只如此, 
《广陵散》与《声无哀乐论》更代表了嵇康整个人生中矛盾的纠葛,精神力量和人性中 
个性的美与诠释,也是他悲剧一生的终结,归于此,即儒与道不停的交接、分裂,无休 
止的走向他生命的终了......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谱是1425年出版的《神奇密 
谱》本。拒编者说,《广陵散》曲,“世有二谱”。该书所收录的《广陵散》谱原藏与 
隋宫,唐末流落民间,到宋高宗建炎年间才再入宫府。关于《广陵散》的内容,过去各 
家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与聂政的传说故事有关。近人杨宗稷则明确指出《广陵 
散》即蔡邕《琴操》中所诉的《聂政刺韩王曲》。他在《琴镜续.广陵散谱后记》中说 
: 
    “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曲》也。……今按谱弹之,觉指下一片金革 
杀伐激刺之声,令人惊心动魄,忘其为琴曲,是以当日鼓琴阕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足征余前说不谬。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 
政刺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从《广陵散》各段小标题及其特性音调所表现的怨咨之情和斗争精神看来,杨说是 
很有道理的。 
    按《琴操》所言《聂政刺韩王曲》的内容大意是:聂政的父亲为韩王治剑,因未能 
如期完成而被杀害。聂政决心报仇,先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逃入深山刻苦 
学琴十年,练成绝技,然后化装回到韩国,终于利用到宫中弹琴的机会刺杀了韩王,他 
为了不连累母亲,乃“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使人难于认识。聂政被枭首示众,他 
母亲不顾生死,前往抱尸痛哭,并向群众诉说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壮举,因悲痛过 
分,亦脉绝身亡。《广陵散》小标题中有所谓“烈妇”、“扬名”等目,当是歌颂政母 
之高节亮举的。 
    《广陵散》是一部由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演变而成的器乐大曲。全曲由开指、小序、 
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从总体结构来看,仍然保持着“序--正声--乱声 
”这种“相和大曲”的原则。说明它与张永《元嘉伎录》提到的但曲《广陵散》是有联 
系的。 
    它的两个基本主题按其所处地位可称为“正声主题”和“乱声主题”。这两个主题 
在序部都已有多次片段出现,但到序尾和正声开始处才明确起来。 
    正声主题正式出现于正声部分的“呼幽第二”,具有斗争性质。它的前面“取韩第 
一”只是一个号角声似的引子,但很有意思: 
    乱声主题在“大序”末尾已有完整体现,在“乱声”部分则反复集中再现或稍作变 
化发展。这个主题是带歌颂性的: 
    两个主题中以正声主题贯穿全曲,但变化亦较大,除采用移调、转调(包括调式变 
换)等手法外,还往往加入□□许多新的特性音调,以适应表现多样复杂的感情需要。 
因此,《广陵散》的旋律先得非常丰富多变,感情起伏也比较大。正如北宋《琴苑要录 
.止息序》所说,它在表达“怨恨凄感”的地方,曲调幽怨悲凉;在表达“怫郁慷慨” 
的地方,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例如“正声”部分的“循物第八”、“ 
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就集中显示了这一特色。《循物》段以清越徐缓的旋律, 
反复吟叹,并伴以离调手法,传达出一种沉思而略带激动的情绪,描写聂政决心为父报 
仇的内心活动。接下去的《冲冠》,由前段的C攻调转入同宫系统的羽调式,曲调保持在 
高音区,速度较快,情绪悲愤激越,预示出一场搏斗即将来临。自《长虹》而下,速度 
越来越快,并运用“拨刺锁”的特殊技法,以强烈的节奏进行,造成戈矛杀伐的气势, 
突出表现了聂政的英勇斗争精神。 
    就是这样一个表现力极强的作品,这样一个激奋人心、悲愤激烈又凄婉动人的作品 
,为嵇康所钟爱。《晋书.嵇康传》说:“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 
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与今绝矣!’”。这是嵇康生命的绝响, 
也蕴涵着嵇康惆怅的无奈与遗憾。 
    那么,何以说《广陵散》代表了嵇康人性中的儒呢?我们谈及儒与道,常说“儒” 
即“入世”,“道”既“出世”。何为“入世”,积极的融入到世间矣。这种融入包含 
了丰富的感情,所有人类美好与不美好的秉性,这是一种极为人性的传达,欲望、需求 
,所有的所有。《广陵散》中美满极致的音乐和内在,那是一种精神的内涵,一种全情 
的表达。没有这种人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表达那样的一种情致的。“目送归鸿,手挥 
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忘情的状态是何?既此也。没有入世的情怀,怎有如此 
的自得? 
    在嵇康的音乐表现中是有着儒家的精髓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个极爱音乐之人 
,也是最懂得音乐的人。《论语》中说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 
至于斯也!”嵇康虽未曾三月不知肉味,但却把《广陵散》作为他生命终了的余音,留 
给世人一曲烈歌,也足以见他对音乐的钟爱和一腔男儿热血了。这样的热血如没有强烈 
的入世情怀,也是不可能宣泄的如此酣畅淋漓的。 
    儒家的思想对嵇康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孔子所言“仁”包括忠、恕、孝、弟、恭 
、宽、信、敏、智、勇等内容,这些君子之风在嵇康身上都有所体现。孔子又言“知行 
统一”,嵇康可谓是知行统一的典范,他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如此可见, 
嵇康身上的儒家气息是很深厚的,可以说是支撑他人性的支柱,是一种很自然的内在。 
孔子很重视□□,唯这一点,嵇康有所不同。在音乐上,他不赞成孔子所言的音乐的教 
化作用,不同意把音乐依附于□□。在生活中,他也没有去政坛一闯天下,但这里我认 
为是由于局势的不利和他人性中儒家的仁和忠所致。 
    我们看看那是什么样的一段历史啊。垂危中的汉朝终于没有招架的了黄巾农民大起 
义的风暴,毁于一旦。贱民出身的曹氏在大浪中掌握了神圣的统治权。汉代封建统治的 
瓦解,以五经博士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体系随之在风雨中飘摇。魏、蜀、吴三国各占据一 
方,立地为王。连年的征战,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魏国的统治阶级 
内部,司马氏与曹氏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为一王之位头破血流。司马氏为达到抢夺 
政权的目的,残害异己,拉拢名士,扩张势力。嵇康却站在曹氏的一边,与残酷、铁拳 
的黑暗□□做誓死的对抗...... 
    何满子在他的文章《嵇康必死之道》中说
    "嵇康有必死之道四:他是曹家女婿,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婿(《三国志.魏书. 
武文世王公传》裴注引《嵇氏谱》),这个身份就遭忌,此其一.此人不受司马家的招诱,持 
不合作主义,有名的事例是司马家的亲信而且还和嵇康同时竹林哥们儿的山涛,至少是经 
司马家点过头甚至授意下举荐他接替选曹郎,这是一个掌握人事大权的职位,可说很瞧的 
起他,而他却写了一封绝交书竣拒,什么七不堪八不堪的,很不给面子;还要"非汤武而薄周 
孔",惹的大将军(司马昭)大怒(《三国志.王卫二刘传》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晋书 
》本传),此其二.他专门和司马家唱反调,非汤武而薄周孔,已经很不利于司马家的篡权了 
,孔子是祖诉尧、舜的,尧、舜禅让,司马家正在学样,要曹魏禅让给他,正如曹丕之逼 
汉献帝禅让。嵇康的论调正如鲁迅所说,叫司马家4“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 
嵇康还要更出格,写了一篇《管蔡论》,管叔、蔡叔是被周公旦杀掉和放废的,嵇康却 
偏给管、蔡辩护,说他俩是忠于王室,见周公不利成王,“邃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 
“。司马昭正是以周公自命的,而且又正是谋篡魏室的”国患“,讥贬周公,岂不无疑 
是刨了司马家的祖坟么?又岂非是四人帮所谓的影射史学么?此其三。嵇康把司马家的 
亲信得罪了,有名的事例是钟会去拜访他,他却不为之礼,在柳树下打铁不睬。打狗要 
看主人面,嵇康偏不买帐,此其四。” 
    这样一段对嵇康必将死亡的分析也很透彻的说出了嵇康人性中的儒性,为何不参与 
朝政,还不是他的曹家亲戚身份让他觉得忠一字的重要,这样的忠是绝对不可叛逆的, 
所以他只好选择道,去过清淡的生活,追寻放达、任诞,不过他实在是做的不彻底,要 
不不会在家里打什么铁,一副铮铮铁汉的样子,让司马氏心中很是不舒服,只好了了他 
的性命。他的死就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谋杀,杀他的动机就是嵇康太不识时务,偏要 
抱着什么忠心不放,和司马家唱对头戏,就象是眼中钉,肉中刺一样让他们厌恶。嵇康 
不死,司马家怎么也不会高兴,毫无道理的杀他又似乎不太妥当,也就真巧,有了机会 
让嵇康受个所谓的牵连,终于把嵇康给解决掉了。据《文选》李善注引干宝《晋书》,因 
吕安之兄吕  垂涎吕安之妻的美色,用酒将她灌醉,奸污了她,丑恶败露,这个坏蛋来了个 
恶人先告状,并串通钟会,诬以与嵇康有谤言,吕安被收入狱,嵇康为之辩搀而俱死;又引《 
魏氏春秋》,则谓吕  “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安亦至烈 
,有济世志,钟会劝大将军因而除之”。一个□□的淫棍为发泄兽欲诬杀亲兄弟,嵇康 
不过因朋友情谊,仗义执言,案件根本与他无关。不论汉法、魏法,都判不上死刑。表 
面看来,嵇康是被吕安连累,为吕安辩护而死。实际上却是要杀嵇康,不得不抓住吕安 
做了个题目。封建□□的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法三章者,话一句耳。”嵇康就在这 
样的阴谋中送命了。 
    嵇康其实是做了很多“文章”来掩饰他的情绪和入世的心情的,《世说新语.德行 
》载:5“王戒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此条刘注引《嵇康别传》引 
申之云:“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所知王枘仲在襄城面数百, 
未尝见其疾声朱颜。此亦方中之美范,人伦之胜业也。” 
    对人从不大声说话,也从不红脸,这可不是一般的修养了,但在紧要关头还是没有 
把持的住,对钟会的憎恶不礼是一例,与山涛绝交又是一例。所以说,在嵇康心中是有 
着很强烈的感情和愤怒,也会有远大的抱负着的。但时世黑暗,他又无能为力,只好作 
罢,把热血倾注到了一曲《广陵散》中,以泻情怀。可以说《广陵散》把嵇康的愤世之 
情报露无疑,也把他所有的掩饰与伪装击打的体无完肤。他不同意孔子所说的音乐对人 
有着致深的影响,可以感动人、陶冶人,表达人的情感,传达人的思想。但他弹奏《广 
陵散》时充分多情的表达却把他自己否定了无数次。只有他自己对此不屑一顾,把款款 
的儒家情怀埋藏到灵魂的深处去了。 
    所以,嵇康“出世”了;所以,嵇康顺了“道”了。其实,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儒 
家思想从汉开始争霸天下,一直都有□□的学派不断涌现,但百家争鸣时的许多学派最 
后却都消失匿迹了,唯有道家如影随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的历史上 
不断的交融、撞击,魏晋更是如此。魏晋是一个繁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缤纷的朝代,一 
个文化大交流的朝代,多彩的乱世。嵇康所处这样的乱世,又一副宁可死也不参政的样 
子,自然会受到道家思想极大的影响。 
    于是,就有了《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是嵇康对于音乐的理论上的见解, 
更体现了他所受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包括一个假设的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的八难八答 
。东野主人所答代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秦客所问则代表了不同主张的人们。深入探讨 
了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表现力问题,也深入探讨了音乐中审美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嵇康虽受道家思想影响,尊崇老、庄,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 
绝交书》)”但他并不象道家那样排斥音乐,说什么“五音令人耳聋”,也不象道家那 
样主张“不淫于声乐”(均见〈《老子道德经》)。从他很享受《广陵散》就可以看出 
这一点。他的《声无哀乐论》所反射出的更多的是道家纯纯的淡而无求的气息,寻找着 
天地间的道,而不是对音乐的否定。 
    老子在哲学上提出“道”是世界的本源,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他看来,“道”并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无”。“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无象、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道”的特点是“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指出“道”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这样的“道”,等 
于“无”,它没有物质属性和形象,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物质世界的根源,这是 
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 
所说的天道自然无为就是主张“道”产生天地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在 
他看来,“道”是没有意志的,它无所私、无所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道”“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他所说的“ 
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为无形,不能感知,也不能把握,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 
。指出“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同时“道”又是无名无体 
。“道”是无名无休,也可以成为“无”,是“非物”,是“无有”。 
    嵇康当时列名竹林,但实是竹林中的正始名士。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虽同样是谈老 
、庄,正始重老而竹林渐渐象庄倾斜,张扬庄子的虚无气。嵇康的德行更有正始的派头 
,少了几许的庄子气、逍遥气、虚无主义气,也就决定了他彻底的悲剧。 
    正因为如此,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更多的表达的是老子的“无”,一种无 
欲无求的状态。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什么直接的联 
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嵇康所 
要求的音乐要以平和为体,正体现了道家讲求清净无为和淡泊平和的精神。他认为音乐 
无哀乐,不表达情感,也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期望音乐的表现力。道家所求的平和实际上 
就是要求人无感情,无念,不要在意自身的感受、需求,不在意则不求,不求则平和, 
则美。因此,嵇康在谈论音乐时,总是忽略人对于音乐的作用,总是忽略音乐是人的精 
神产物,一种表达的回音,其中掺杂着人的思想,爱恨悲喜。所以,嵇康可以把音乐只 
看作自然界中的声响,只有大小、繁简之分,所以他说:“声无哀乐”。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的第五难答《声情各有所主》中就说: 
    秦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平和之人听筝、笛、枇杷,则形燥而志越,闻琴瑟之音 
,则体静而心闲。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美而慷慨,理齐楚 
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认为人听到不同乐器的 
演奏及不同的乐曲,感情也会随着变化,演奏秦声就赞叹羡慕、慷慨激昂;演奏齐楚之 
音就感情坚贞,思绪专注;演奏动听的小曲就欢欣愉快、心满意足。心情会随音乐而变 
化,进而推断出音乐是有哀乐之分,能表达情感的。东野主人却并不赞同,于是对秦客 
所提进行了一番辩驳:难云:“枇杷、筝、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 
,此诚所以使人常感也。枇杷、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节数,故使 
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而钟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则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 
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音,不虚心静听则不 
尽清和之极......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 
静,专散为应,譬犹游观于都肆,则皆目滥而情放;留察与曲度,则思静而容端。此为 
声音为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东野主人首先肯定了枇杷、筝、笛使人 
躁动激荡,所用乐曲不同,感情会随着变化,确实是人们常常感觉到的现象。但他把这 
一切都归结为“因为声音有大小,所以对人的影响有兴奋和安详的不同。认为各种音乐 
无论有多么的不同,却都是以繁简、高低、善恶为区别,而人的情绪则以躁动、安静、 
专注、分散作为反应,就好比游观于都市,就目光纷乱而情绪散放;细心体会乐曲。就 
心思沉静而容貌端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音乐的区别只在于舒疾,情绪对音乐的反应 
也只限于躁静而已。 
    嵇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偷换了概念。《声无哀乐论》中还有许多地方,他举了一些 
不说明问题的例子,例如《先求自然之理》中,他说”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酿酒之发 
人性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幻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不可 
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至乐不必圣人自持》中他又说:“夫食辛之 
甚噱,熏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易牙尝之,必不言乐泪无甘而哀泪苦,斯可知矣。 
何者?肌液肉汗,  便出,无主于哀乐,犹  酒之囊漉,虽  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 
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哀乐之理邪?”嵇康把音乐对人的感应和酒醉人的反应以及吃 
辣物、被熏目后的泪水相提并论,实在是有些牵强。音乐是感性的,是一种无形无状的 
精神产物,它不能等同于那些世间存在的物质,它对于人的影响也不能等同于□□事物 
对于人的影响。酒对人所引起的是身体、生理上的影响,至于酒醉后的行为,基本处于 
一种无意识状态,泪、汗更只是一种生理想象,而音乐直接触及的是人的心理。 
    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他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整篇《声无哀乐论》中他所表露 
的都直接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不过也因此,他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对于音乐的诠释。这 
一说法更是当时审美意识上的一次超越,他认识到了躁静与哀乐之感的区别,认为人的 
感情是外物影响的产物,而音乐只有乐音的变化与和谐,因为对于听乐者,它所直接引 
起的不是哀乐之情,而是音响运动相应的躁静的反应。虽然他认识到躁静不等于哀乐, 
但并不意味着音乐就无哀乐之情,音乐确实只有音响上的变化,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我们应该透过这一表层,深入到它的内部,挖掘乐音何以会变化,为何乐曲在音高上如 
此排列,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人为的问题。嵇康的道家思想使他没有看到人对于音乐的作 
用,道家的“无”使他否定了音乐中人的表达,人的主观性。实质上每一首乐曲都会反 
应出创作者的情感,大小不同的乐音只是为了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而已,即 
使是一首敷衍了事的作品,也一定会反应出作者的心不在焉,所以说音乐应该是表达作 
者的心情的。至于听者,也许能够领会,也许不能,不能领会的就只能有个躁静的反应 
,能够领会的人,躁静反应就上升成了乐曲中的哀和乐了。 
    《声无哀乐论》中虽受“道”的左右颇多,却也参杂了儒家关于音乐的精神的和的 
性质的主张。如儒家认为“乐由天作。”“大乐与天地同和。”“地气上齐,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瑗之以日月,而百化 
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嵇康所肯定的音乐精神以及这种音 
乐的精神的和的时候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所以说,嵇康始终是生活在儒与道的无休止交 
割中,他所认为的音乐的美中缺少了人类主观的身影。他所表达的这种音乐更适于解释 
的应该是纯粹的器乐作品。器乐作品不象声乐作品、大曲那样有声乐的加入,声乐的介 
入就代表了文字的介入,而文字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可以很清楚又很充分的讲 
述和抒发感情,器乐作品中没有了这些,一切就变的抽象起来,这种美就变的虚无起来 
了。 
    嵇康可以说就是一个“儒”与“道”的结合品。实质上归纳他对于音乐的宣泄和理 
解,是给音乐作出了一个圆满的解释。他的儒家情怀让他得以畅弹《广陵散》,富有深 
刻情感的音符在他的指尖下流淌而出,象活泼的精灵一样在天地间跳舞,感动着人们, 
牵引着人们。这不正是音乐的动人之处,不就是音乐美的所在,不就是音乐实质的功用 
么。虽然他一再反对孔子所言的音乐教化作用,他却又身在其中。他的道家情怀又促使 
他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声无哀乐论》,对音乐的传情进行了极力的否定,要去淡泊一 
切。只认同音乐的自然属性,那些表面的音响,大小繁简的叮当声。这是对音乐自然的 
质的探讨,使我们看见了大自然中的存在。嵇康在不自觉中已经演绎了音乐的全部内涵 
,他让他们冲突的存在于他的生命之中,但实际上它们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只可惜嵇 
康自己不觉得。这样的音乐才是一种完满的音乐,才述说了音乐的全部,才是音乐的全 
情的表现,也才能称之为音乐。 
    嵇康的矛盾,嵇康的儒道情结,嵇康的入世与出世,嵇康的仁义与超脱正是一个词- 
-□□判定了他的终身,而他自身的人性也决定了他的悲剧,洒脱又传神的悲剧。但也许 
还值得庆幸,庆幸这样的人世,庆幸这样的人性,庆幸这样坚决又无悔,交错又矛盾的 
人生,我们--这些后人才得以在神往中勾勒他法场上手挥七弦的气韵;才得以欣赏又一 
番音乐的奇异见解。我想这是值得庆幸的了。 
终于,嵇康这一页翻过去了,到如今,嵇康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一个逝去的古人,我 
们不曾见过他,不曾与他同处过,实质上,他就象虚幻一样,唯一真实的,只是史料记 
载,他确实存在过,而且潇洒的存在过,我们无法用绝对的口吻去肯定他或者否定他, 
也不能用绝对的眼光去看待他和他的《声无哀乐论》。对于逝去的人,我们只有怀念, 
对于他们留下的,我们只有感谢......  
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个酷日当头的晴空下,嵇康离去了,带着他对世间的藐视,潇洒的 
走了,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一个晚风习习的夏日的夜里,回头望他,仍能被他 
感动,被他震撼,为他的不韵世事,更为他妄想使一切变的清澈的期望...... 
    毕竟,今日能言如“声无哀乐”之词者,少矣。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