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十二音律
浏览量:1136 回帖数:0
1楼
十二音律
传说:
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叫洪崖,用昆仑山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
,
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人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入天山阴谷
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 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地雷复"卦,
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形成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
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人体的气脉,也像地球中的气机一样,随着
气象的变化而动。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又称为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
律(又称为吕),故十二音律又简称“律吕”。十二音律应一年十二月,应人十二大关
节。十二音律由冬至一阳初生而始,是由弱向强至夏至,阳气达极处,至夏至一阴初始
,至冬至阳气收至极处,达极弱,周而复始,因此,十二音律又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
十二音律,不仅有各自的名称,而且有各自的音高,有人进行了测试,黄钟调,相当于
西方音乐中的C调。十二音律正是由于古人通过观天察地,而得出的。阴阳的确定是这样
的:一月为阳,二月为阴以此类推。
黄钟律:应冬至,农历11月。大吕律:应农历12月。太簇律:应农历正月;夹钟律:应
农历二月,依次类推。从月份气侯的变化,也就冷热程度,体现出阴阳的变化,与天气
相应,可以定出音的高低。
十二律的名称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是为阳六律;“林
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为阴,是为阴六律(侣)。关于五声,提到宫、
商、角、徵、羽。这些名称是在长期音乐实践中形成的,当远在周景王(公元前五四四年
至前五二○年在位)前,后来也出现了加上“二变”的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但在中原音乐中同高五志向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十二律是绝对音高
,五音是比较音高。古人最初用竹管定律,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既律管的基本长度,
又往往以黄钟为基本律,其长度定为九寸,然后由黄钟开始,递次用三分之二(三分损一
)或十一分之三 (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它十一律的长,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律
管短者发音高),构成了发音和谐的十二律(侣)。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
、地圆篇》,它是这样记载的:凡是听 “徵”声,就好像听到小猪被背走而大猪惊叫的
声音。凡是听“羽”声,就好像荒野的马叫。凡是听“宫”声,就好像地窑里的牛鸣。
凡是听“商”音,就好像失群的羊叫。凡是听“角”声,就好像山鸡在树上鸣唱,声音
又快又清。在音乐上,一首乐曲中就是十二音律的全部组合,乐曲之所以动听,乐曲中
强弱缓急的变化,就相当于气候月份,阴阳的变化,如果我们把一年的四季,融与一体
,打个比方,让他同时出现在一天一个时刻,那么这个时刻就是不冷不热不温不燥的时
刻!也是人感受最舒服的时刻,一首好的乐曲,体现出的内涵,也应该是能给人这样的
感受才行。
十二音律
传说:
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叫洪崖,用昆仑山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
,
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人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入天山阴谷
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 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地雷复"卦,
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形成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
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人体的气脉,也像地球中的气机一样,随着
气象的变化而动。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又称为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
律(又称为吕),故十二音律又简称“律吕”。十二音律应一年十二月,应人十二大关
节。十二音律由冬至一阳初生而始,是由弱向强至夏至,阳气达极处,至夏至一阴初始
,至冬至阳气收至极处,达极弱,周而复始,因此,十二音律又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
十二音律,不仅有各自的名称,而且有各自的音高,有人进行了测试,黄钟调,相当于
西方音乐中的C调。十二音律正是由于古人通过观天察地,而得出的。阴阳的确定是这样
的:一月为阳,二月为阴以此类推。
黄钟律:应冬至,农历11月。大吕律:应农历12月。太簇律:应农历正月;夹钟律:应
农历二月,依次类推。从月份气侯的变化,也就冷热程度,体现出阴阳的变化,与天气
相应,可以定出音的高低。
十二律的名称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是为阳六律;“林
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为阴,是为阴六律(侣)。关于五声,提到宫、
商、角、徵、羽。这些名称是在长期音乐实践中形成的,当远在周景王(公元前五四四年
至前五二○年在位)前,后来也出现了加上“二变”的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但在中原音乐中同高五志向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十二律是绝对音高
,五音是比较音高。古人最初用竹管定律,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既律管的基本长度,
又往往以黄钟为基本律,其长度定为九寸,然后由黄钟开始,递次用三分之二(三分损一
)或十一分之三 (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它十一律的长,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律
管短者发音高),构成了发音和谐的十二律(侣)。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
、地圆篇》,它是这样记载的:凡是听 “徵”声,就好像听到小猪被背走而大猪惊叫的
声音。凡是听“羽”声,就好像荒野的马叫。凡是听“宫”声,就好像地窑里的牛鸣。
凡是听“商”音,就好像失群的羊叫。凡是听“角”声,就好像山鸡在树上鸣唱,声音
又快又清。在音乐上,一首乐曲中就是十二音律的全部组合,乐曲之所以动听,乐曲中
强弱缓急的变化,就相当于气候月份,阴阳的变化,如果我们把一年的四季,融与一体
,打个比方,让他同时出现在一天一个时刻,那么这个时刻就是不冷不热不温不燥的时
刻!也是人感受最舒服的时刻,一首好的乐曲,体现出的内涵,也应该是能给人这样的
感受才行。
发表于 2010/4/13 4:4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