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的历史l
浏览量:5390 回帖数:0
1楼
阮的历史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在汉时称为秦琵琶,晋代阮咸擅弹此琴。
唐代以来阮的发展
阮在现代的发展。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
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西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
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
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
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现存的古代中亚豪来兹姆王国宫殿壁画上有阮咸,是西元4世纪的作品,说明阮咸
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中原。
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
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
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动
乱,阮曾一度失传。
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阮的造型与现在的形制相似。
唐代以来阮的发展。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
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
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
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
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
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O.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
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
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
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
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
一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
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也不完备。
阮在现代的发展。
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
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
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
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
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
隔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
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
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
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
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
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
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独
奏使用。
阮的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
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
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
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
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
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
匀净、木纹清透。
阮的定弦
各种阮的定弦及音域均不相同,在乐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低阮以四度关系定弦。
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民间流传的阮,定弦很不统一。在民族乐队里,大、中、小阮都以五度关系定弦,
它们分别为:小阮(C、g、d1、a1),中阮(G、d、a、e1),大阮C、G、d、a,低音阮
以四度关系定为(E1、A1)、D、G。常用的音域是:小阮从C~a3,中阮从G~e3,大阮
从C~a2,低音阮从E1~e。
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
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
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
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
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
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
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
奏。在京剧和□□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沈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
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有些乐队还将它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阮的演奏技巧,原来比较简单。随着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近年来,我
国许多音乐学院先后开设了阮的专业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独奏曲也相继涌现。目前,经
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弹、挑、勾、抹、扣、划、轮、
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纹等IO多
种,显著提高了阮的艺术表现力。
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总是和琵琶形影相随。然而在近代戏剧、绘画、
塑刻等艺术形象中常见的昭君,却与晚于她四百年多年才有的半梨形琵琶相伴,这与史
实不符。
汉武帝时(西元前14O年-西元前87年)就有类似现代“阮”的圆音箱、直颈形状的
乐器问世,东汉(西元25年-220年)至西晋(西元265年- 317年)的文献中皆称之为琵
琶。约在西元350年,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半梨形曲颈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为了区别,人
们将前者称为汉琵琶,后者称为曲颈琵琶。这两种琵琶的来源、形状、特点是截然不同
的。
汉琵琶:圆形音箱、直柄,成器时代为西元前15年,此论有西晋人博玄《琵琶赋.
序》为证。《琵琶赋.序》曰:“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
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像
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津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日琵
琶,取易传乎外国主。”这种圆形音箱、直柄、四弦、十二品位的琵琶,后来称为“汉
琵琶”,唐代名“阮咸”,现通称“阮”。
曲颈琵琶:半梨形音箱、曲颈,颈上有四个柱,张四条弦。因其头部向后弯曲,故
名曲颈琵琶。又因其途经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这种琵琶约在西元35O年前后由印度
传入中国北方,西元551年前后又传到南方。
可见,汉琵琶先于曲颈琵琶约四百多年。昭君所处年代是西汉元帝时期(西元前48
年一西元前33年),不可能怀抱比她晚四百多年才有的曲颈琵琶出塞,因此当时的琵琶
应是傅玄所描述的圆形直柄的汉琵琶,即如现在的“阮”类乐器。
阮的历史
阮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在汉时称为秦琵琶,晋代阮咸擅弹此琴。
唐代以来阮的发展
阮在现代的发展。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
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西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
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
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
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现存的古代中亚豪来兹姆王国宫殿壁画上有阮咸,是西元4世纪的作品,说明阮咸
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中原。
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
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
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动
乱,阮曾一度失传。
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阮的造型与现在的形制相似。
唐代以来阮的发展。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
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
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
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
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
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O.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
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乐图。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
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
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
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
一个多八度。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即使是四条弦,也是每两
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也不完备。
阮在现代的发展。
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
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
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
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
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
隔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
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
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
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
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
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
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独
奏使用。
阮的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
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
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
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
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
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
匀净、木纹清透。
阮的定弦
各种阮的定弦及音域均不相同,在乐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低阮以四度关系定弦。
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民间流传的阮,定弦很不统一。在民族乐队里,大、中、小阮都以五度关系定弦,
它们分别为:小阮(C、g、d1、a1),中阮(G、d、a、e1),大阮C、G、d、a,低音阮
以四度关系定为(E1、A1)、D、G。常用的音域是:小阮从C~a3,中阮从G~e3,大阮
从C~a2,低音阮从E1~e。
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
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
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
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
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
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
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
奏。在京剧和□□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沈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
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有些乐队还将它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阮的演奏技巧,原来比较简单。随着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近年来,我
国许多音乐学院先后开设了阮的专业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独奏曲也相继涌现。目前,经
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弹、挑、勾、抹、扣、划、轮、
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纹等IO多
种,显著提高了阮的艺术表现力。
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总是和琵琶形影相随。然而在近代戏剧、绘画、
塑刻等艺术形象中常见的昭君,却与晚于她四百年多年才有的半梨形琵琶相伴,这与史
实不符。
汉武帝时(西元前14O年-西元前87年)就有类似现代“阮”的圆音箱、直颈形状的
乐器问世,东汉(西元25年-220年)至西晋(西元265年- 317年)的文献中皆称之为琵
琶。约在西元350年,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半梨形曲颈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为了区别,人
们将前者称为汉琵琶,后者称为曲颈琵琶。这两种琵琶的来源、形状、特点是截然不同
的。
汉琵琶:圆形音箱、直柄,成器时代为西元前15年,此论有西晋人博玄《琵琶赋.
序》为证。《琵琶赋.序》曰:“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
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像
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津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日琵
琶,取易传乎外国主。”这种圆形音箱、直柄、四弦、十二品位的琵琶,后来称为“汉
琵琶”,唐代名“阮咸”,现通称“阮”。
曲颈琵琶:半梨形音箱、曲颈,颈上有四个柱,张四条弦。因其头部向后弯曲,故
名曲颈琵琶。又因其途经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这种琵琶约在西元35O年前后由印度
传入中国北方,西元551年前后又传到南方。
可见,汉琵琶先于曲颈琵琶约四百多年。昭君所处年代是西汉元帝时期(西元前48
年一西元前33年),不可能怀抱比她晚四百多年才有的曲颈琵琶出塞,因此当时的琵琶
应是傅玄所描述的圆形直柄的汉琵琶,即如现在的“阮”类乐器。
发表于 2010/9/18 12:3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