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笛姿势和半孔技术有关问题略谈(上)

楼主

candyxu [离线]

0☆☆☆☆☆

发帖数:126 积分:512
1楼

  算来笔者对连续半音行进技术也已研习了好几年了,近几年的半音技
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唐俊乔以六孔笛演奏完全用现代作曲法写成的作
品《愁空山》(郭文景曲)《飞歌》(郭鸣曲)等和交响乐队合作获得了
一定的成功。半孔技术的运用虽然一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看来这项技
术的发扬恐怕难以避免。几年来略有所得,不敢有所保留,略述一点心得,
希求大家指正。但讲到半孔不可不讲持笛法,所以一起写了两篇。

   半孔技术最为出色的大都是刘森一派的传人或受其深刻影响的演奏
家,简广易、李增光、李镇、曲祥等都属此列,而且总地说,北方笛家相
对更重视这方面的技术。这些演奏家之所以能够那样自如地演奏半音,里
面是有窍门的,这也是我很久一直没明白的地方,直到看了李镇的演奏录
像和他的笛子曲集前面的文章才恍然大悟。那就是,要用“指尖按孔法”。

   现今南派笛子大盛,所以南派主张的指肚按孔也成为了主流,这也很
正常,因为南派笛子讲究细腻悠长,要在主旋律的线条上作小幅的手指弹
动,所以吹大笛子还是应该用指肚按孔的。北笛则不然,由于音质上要坚
实,运指和运舌技术上更加灵巧,笛身又短小等原因,指肚按孔就相对吃
力了。最后经过反复思量权衡,我采用了三种持笛姿势相结合的办法,即
  
  ——E调及其以上的小笛子,原则上使用指尖按孔法;
  ——D调及其以下的大笛子,原则上使用指肚按孔法。这又分两种:
    —C、D这些中等大小的笛子一般用传统姿势;
    —bB及以下的低音笛子改用长笛式持笛姿势。
   
   我说“原则上”,是因为有时持笛法的选择还要跟曲子的风格相协调,
比如虽然吹小G,但曲子是《收割》,中段的歌唱性旋律要求曲笛音色和
风味,指尖法就可能显得不够细腻了。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灵活的思维习
惯。

   长笛式的采用确实会大大减轻拿低音笛子的负重感,下手(靠近笛尾
一端那只手)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重量而可以近乎完全放松,更不用担心手
指运动引起笛身摇晃的问题,但是上手的姿势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赵老、
戴亚、侯长青等杰出的老中青年演奏家都惯用长笛式指肚按孔法,现在已
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奏家所采用了。

   李镇据拇指的位置又把指肚式分为“顶指式”和“捏指式”,加上另
外两种,共采用四种持笛法应对不同的笛子和曲子,笔者习惯于把拇指置
于顶、捏之间的位置,没有再加区分。考虑到业余学习者的精力所限,笔
者不主张爱好者们在这三种不得不分的姿势以外再加细化。我觉得詹永明
对传统指肚按孔技术的运用可为典范,尤其手指的放松和姿态随需要所作
的细微的灵活改变非常有学习的价值。大多南派传人使用这种姿势。

   在指尖按孔法的基础上,上手可采用长笛姿势,也可以不用。采用的
如刘森先生、曲祥等等,不用的如李增光、简广易、李镇等,个人可以根
据情况选择。此按孔法的指尖按孔状态也并不是要使手指与笛孔平面垂直
的,而是比较接近长笛的状态,手指自然弯曲(比拿曲笛的那种自然弯
曲要弯得多),使得掌心浑圆可以容蛋,从上方俯视食指、中指、无名指
的前端基本平齐。这种姿势的学习适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坚持下
来,一两个月定可运用自如,而后就会发现,这些时间换来的收获远比付
出多得多——手指下落坚实有力,半孔移动灵便快捷,手指的微小弹动自
然省力,出音干净无含混。(因为排除了不该有的手指的抹动动作的可能
性,所以增强了出音的颗粒性。当然不是指滑音。)这一切都是与北派笛
风的传统相适应的。
   
   解决了持笛法的问题,就可以着手练习半孔技术了。见下篇。


发表于 2010/12/23 8:22:38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