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气息与口劲在笛子高音吹奏过程中的作用

楼主

Revolution [离线]

0☆☆☆☆☆

发帖数:103 积分:475
1楼

请问各位吹笛子的朋友,吹高音是用气顶上去的,还是加强口劲吹出来的,口劲在吹奏
高音时主要起什么作用,练习时应偏重气息还是口劲?顺便问一下各位对下面的这篇关
于口风技术的文章的看法,谢谢!

【原创】详尽科学原理支撑下的口风技术

尽管我是目前本论坛上最新的笛友,但是我专门研究口风已经10年有余了。因为我是业
余,所以我对音乐各种专业素养不钻研很多,对笛艺的指法、风格等等也不很在意。小
时候跟妈咪学声乐(当然是她逼的我最后成了高校数学教师而不是歌手)唯一的收获
是:首先不一定要唱得非常完美,但音色一定首先练到最美。所以我吹笛子也首先苦苦
追寻最美的音色。这一追求就成了狭义上的“玩物丧志”,各种笛子基本技巧不是很娴
熟,但是吹笛音色越来越美,以至于我稀饭吹练习曲的长音练习,独听自己控制之下比
较美丽的音色,似乎有些变态的说,呵呵。
  最早期时想把气全灌入那个小小的吹孔,冬天的时候总看到吹口边棱上边一条水气
带,怎么也消不掉,十分伤心。后来实在没办法转而研究边棱音发声原理才知道,原来
气流必须被吹口边棱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一部分外射,一部分内灌才能形成发声激振
源。笛友们吹出杂音并非因为有气漏出吹口,而是因为我们的笛子吹口边棱不是平直
边,是弧线边,当口风气流不能集中冲击吹口边棱最中心点时,部分气流就会冲击到边
棱中心外两边部分产生杂音的。冲击到两边的气流越多能量越大漏气声自然越大,所以
有口风细如针的说法来要求口风要集中。
  那么漏气声的产生原理何在呢?因为笛子吹口边棱为弧边,其中心外两边部分相对
口风气流方向并不垂直,当受到非垂直气流冲击时就会产生旋流。同样,因为边棱为弧
边,一个方向的气流对弧边的冲击角度也就细分成很多相对角度,从而产生的漩流(涡
流)从微观上看是不同的多个的。不同的、多个的涡流混合就产生所谓紊流。紊流是产
生噪音的根源。这个噪音就是笛友们俗称的杂音或漏气声。嘿嘿,蛮清楚的了吧?^_^
    再那么,^_^,如何轻松地控制双唇以获得科学理想的风门呢?不同形状的双唇
是否都可以实现笛友心中的这点向往呢?(首先回答:完全可以,同样轻松)正确风门
的形状是椭圆型的吗?(回答:不是)各种音高部的风门一般有多大?笛子吹口的理想
形状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些甚至是大多数笛子大师们的苦恼,因为他能发出美妙
笛声的同时却有一个丑陋的风门而害怕被同行嘲笑。想知道么?且听雪歌下回分
解......@_@^_^
   我有一个要求,大师们是如何贴笛膜的?这个问题让我非常苦恼,尽管我通过调整
贴后笛膜能获得比较好的笛音,但是终究觉得是野路子,期望笛友们都来帮忙。就算是
我品德下流好了,如果大家请到大师来给大家贡献经典贴膜技术,我一定立刻把剩下的
口风问题象上述原理一样给朋友们倾囊相送。
  期待中。。。


『原创』详尽科学原理支撑下的口风技术(续)

首先接着说说笛子吹口的问题。笛子吹口有一点点缺陷,整支笛子就报废,这不是夸
张。有些笛友曾经问过:笛子吹口靠唇的一边内斜面和另一边的不一样是不是有问题?
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口风冲击的那一面(注:以下均称为反射面)起关键作
用。前边已经说过,如果口风不能从垂直边棱方向来冲击,就会产生紊流,所以,好的
吹口反射面,在承接口风的集中点处一定要有一定长度的平面带。这和我们想当然的均
匀的弧面大大不同,也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当然平面带和两边的弧面带过渡之处要
自然圆滑,尽量减少气流死区(棱角区是一切流体的流动死区)。这可以警戒不少胆大
的笛友,不要随便修挖名师制作的笛子的吹口反射面。一般说来,笛音不纯不亮,首先
要找自己口风技术的问题,其次是笛膜粘贴技术问题,修挖笛子吹口常常会给笛子带来
致命的伤害。
  其次,吹口反射面不能过于内斜。很多笛友想当然,认为笛音不够响亮是因为吹口
反射面阻碍了气流的灌注。其实笛音的发声源就是靠源源不断的口风与吹口反射的气流
共同作用形成边棱音的,吹口反射面过于内斜,则反射气流太弱,边棱音的激振源能量
不足,我们吹出的笛音也会闷暗的。当然向外转动似乎可以弥补反射气流强度,但是直
接灌注的口风又少了,也不行。这两个因素是平衡作用才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
  接着,轮到怎样轻松得到科学风门的问题了。任何乐器,只要是演奏者费劲了,那
都是不科学的。所以,首先要强调的原则是:双唇不可能是因为很紧张而得到科学的风
门。我特别赞同的是看到马迪老师在网上指导笛子爱好者们时用的一个具体指导方法,
就是轻轻(一定要轻轻地)念“扑”字发出音(要发出声来)一瞬间的双唇状态,的的
确确就是我们满地笛友们朝思暮想的科学口风。马老师是我最敬佩的笛子大师,尽管我
只认识他一个月(过去我都是闭门造车),而且没有和他交流过;他的专业智慧和艺德
使本人五体投地,尽管我几乎没有崇拜过任何人。马老师还指出:“微笑法”的平口型
口风紧张而且导致笛声有“撕裂感”(我的烂词)且难于消除轻微的嗤嗤气流声。“扑
字法”的凸口型口风(就是我称为科学的口风)轻松而且易于控制,发出的笛音柔和饱
满,表现力丰富。那么,科学口风形成的本质行为何在?我总是喜欢讲本质,因为表象
太多了,没法把握。
  科学的口风不是人的双唇先做出风门形状然后等待气流通过,而是轻轻合拢双唇,
气流冲出双唇中心点而形成口风。风门的形状是由气流冲过双唇撑开合拢最弱处而制造
形成的。所以,笛友们追求风门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我们吹笛有一定经验后,就会大致知道什么样的音高需要多强的气流,因此控制好
腹部气息,支撑稳来,然后让它冲出双唇。我们并不需要去关心风门变成什么样子了,
不同强度的气流冲出不同的风门,不同人的双唇此时被气流冲出的风门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千万不要再去关心曾格格MM的风门怎么就比她老师张维良的风门漂亮许多呢?
也不要去想口风和嘴唇厚薄有什么关系。都是没有关系的,天知道气流冲出风门有什么
艺术欣赏价值呢?^_^^_^
   但是有一点是要必须要说明而且强调的:嘴唇是否一点都不紧张呢?那当然不可
能,不过,当你吹笛子有一定时间以后,口劲大了,自然感觉不出来。既然非紧张不
可,那么倒底应该紧张在什么部位呢?应该是在靠近嘴角两边的地方,唇中心点的确是
一点点都不可以紧张的。即使两边嘴角肌肉紧张,那也绝不是很紧张,略微有些支撑的
力量即可。
  哎呀,累了,先歇歇。^_^,还有一点点。。。待续

发表于 2011/2/25 22:39:45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