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专业”的信号--人大学生民乐团音乐会观感(ZZ)
浏览量:7383 回帖数:0
1楼
转自华音。原以为朴东生先生是评12月初刚刚谢幕的人大音乐会,
不料一上来就是“1999年12月1日晚”,hehe。不过文章内容还是颇有
启发,足可借鉴。
挑战“专业”的信号--人大学生民乐团音乐会观感
作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朴东生
1999年12月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民乐团(以下简称人大民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
办“世纪回响”专场音乐会,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观众反响十分强烈,出席观看的音
乐界同行不约而同地感到震惊与激动。整台音乐会无论曲目结构、演奏水平及整体演出
效果,均达到了与某些专业音乐团队难分高下的水准。这绝非一般性的“业余演出”,
它给人们的启示比这场演出更丰富、深刻。这一现象的出现,必将触动界内人士深思。
这个乐团声部配备均衡,演奏水平整齐;音准、音色和音响平衡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乐队整体十分和谐,尤其弦乐声部,群声效果十分突出。这个乐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
青春活力,又有职业乐团那种十分严谨的舞台表演风范;既有队音乐较准确地理解和诠
释,又有相互间协调得当地默契配合。整台音乐会的曲目构成也颇具匠心,汇集了当前
在内地、香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1首,还有诸如《蜀宫夜宴》、《长城随想》这
样演奏难度较大的作品。从乐曲风格上看,既有根植于传统的《丝竹新韵》、《望果节
之夜》和《□□民谣组曲》,又有融入较多现代写作技法的《打歌》、《打春》等等。
一个“业余”学生乐团有如此良好的演奏素养和扎实的乐队合奏训练基础,将一台十分
完整的、纯器乐民族音乐会亮相于北京音乐厅,这绝非偶然。观赏前台,透视其幕后,
不难想像人民大学的良苦用心和培育这个乐团的清晰思路。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有益
的。
一、无言的挑战信号。这个由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乐团不同于中小学乐团,它的成员
,在校“团龄”最多可达7年或更多。本科4年、研究生3年,留校攻读博士的则更长。乐
团可有稳定的发展、巩固的空间和较充裕地进行新老团员的交替过程。看来,它有如此
良好的演出水平是具备条件的,而且尚有无限的潜力。综合文化素质和酷爱音乐的兴趣
使得乐团充满勃勃生机。试想,如在高等院校将人大民乐团的经验推而广之,能涌现多
少优秀的乐团?这将是最生动、最具实效的素质教育成果。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仍处于局部艰难的困境,尚未步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循环
。人大民乐团的出现,无异于是对现行体制下音乐表演团体发出了无言的挑战信号。眼
下,这两类团体综合相比较,其文艺功能、□□效果孰高孰低,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定
论。
二、应模糊专业于业余的概念,确立职业化和非职业化模式。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
中国家以及境外某些地区,大多以“职业”“非职业”来区分艺术团体的性质,而且职
业团体数量很少。如美国没有国家歌舞团,但杨百翰大学舞蹈团却享誉全球;墨西哥国
家歌舞团的牌子则挂在墨西哥大学院内;新加坡狮城华乐团是各百余人的庞大乐团,却
隶属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这些非职业的优秀团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充满旺盛的艺术
活力——将紧迫感、危机感转化为团体强大的凝聚力;为求得更好的生存,想方设法地
去找市场。他们可能不会为了生存去找局长、师长、部长。
我国虽不断深化文艺体制改革,但沿袭下来的旧体制、旧观念仍顽固地缠绕着人们
。一方面是,水平再差的乐手,常年不参加演出,因为他是吃“皇粮”的,“在编”某
团体,他就是专业的,尽管他经常到歌舞厅、饭店谋生,他却可以是具有职称的专业音
乐家;而另一方面,再好的乐手,因为你为在编“入册”,则终生都是“业余”的。这
种体制或观念不改变,将严重障碍艺术生产力的真正解放。我们应当改变为,无论专业
、业余,够一定水平均是音乐家;上岗为“职业”,下岗为“非职业”,因为你的业务
技能并未改变,应当受到同样的尊重。人大民乐团表演得在优秀,也是非职业,主业是
学习。但成绩突出定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广大观众的爱戴。打出自己的品牌后,也有可
能像杨百翰大学那样享誉全球。这种职业、非职业的区分,是一种□□观念、传统习俗
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它的改变也许有益于推动、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三、压缩、控制职业化团体的总量,扶持、扩大非职业化团队,这是未来发展的总
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都会集中力量兴办少而精的民牌职业团体,绝不会是办得越
多越好。但为了发展艺术事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都大力扶持非职业团队。在12亿
人口的神州大地上,类似于人大民乐团这样的大学是乐团(不含□□乐团)在上海、西安
、成都和北京□□高校不下几十个。近年来中小学民乐团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
也有迅猛发展的势头。以北京为例,1999年学生艺术节,中小学民乐团队有30余家2000
余人参赛,演奏水平较之1997年呈大幅度提升之势头。他们中的一部分必将一批批地进
入大学,是充实大学生团体的后备力量。演奏民族器乐的年限不仅是大学的4年或7年,
而是10余年。全国近学生团队就能结成一支浩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之工矿、企业等
等,这支非职业音乐团队大军,如加以政策的正确引导、扶持,它的□□作用将是无法
估量的。
四、高水平职业演奏家接入非职业团队的辅导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类
群众性的非职业团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以专业技术标准培训所有成员,是团队的业务
技术组合同职业团队相近,就有了长远发展的后劲。即使人员流动,专业技术也不会废
弃,人才到哪里都可随时随地组合。因此,加强专家对业余人员进行正规培训不仅对当
前有利,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已有许多热心专家深入校园长期辅导学生,这
是非常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与校园团队的迫切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如加以精心组织,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专业搭配均衡,更加有序地组织更多专业人
员参与这项工作,可能具有一举多得的实效。
总之,人大民乐团现象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它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
的、多侧面的,应当认真总结,不断完善,是这朵诞生在首都高校的民乐花蕾,在多方
关爱、呵护下,在新世纪更加艳丽地绽放。
转自华音。原以为朴东生先生是评12月初刚刚谢幕的人大音乐会,
不料一上来就是“1999年12月1日晚”,hehe。不过文章内容还是颇有
启发,足可借鉴。
挑战“专业”的信号--人大学生民乐团音乐会观感
作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朴东生
1999年12月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民乐团(以下简称人大民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
办“世纪回响”专场音乐会,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观众反响十分强烈,出席观看的音
乐界同行不约而同地感到震惊与激动。整台音乐会无论曲目结构、演奏水平及整体演出
效果,均达到了与某些专业音乐团队难分高下的水准。这绝非一般性的“业余演出”,
它给人们的启示比这场演出更丰富、深刻。这一现象的出现,必将触动界内人士深思。
这个乐团声部配备均衡,演奏水平整齐;音准、音色和音响平衡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乐队整体十分和谐,尤其弦乐声部,群声效果十分突出。这个乐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
青春活力,又有职业乐团那种十分严谨的舞台表演风范;既有队音乐较准确地理解和诠
释,又有相互间协调得当地默契配合。整台音乐会的曲目构成也颇具匠心,汇集了当前
在内地、香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1首,还有诸如《蜀宫夜宴》、《长城随想》这
样演奏难度较大的作品。从乐曲风格上看,既有根植于传统的《丝竹新韵》、《望果节
之夜》和《□□民谣组曲》,又有融入较多现代写作技法的《打歌》、《打春》等等。
一个“业余”学生乐团有如此良好的演奏素养和扎实的乐队合奏训练基础,将一台十分
完整的、纯器乐民族音乐会亮相于北京音乐厅,这绝非偶然。观赏前台,透视其幕后,
不难想像人民大学的良苦用心和培育这个乐团的清晰思路。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有益
的。
一、无言的挑战信号。这个由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乐团不同于中小学乐团,它的成员
,在校“团龄”最多可达7年或更多。本科4年、研究生3年,留校攻读博士的则更长。乐
团可有稳定的发展、巩固的空间和较充裕地进行新老团员的交替过程。看来,它有如此
良好的演出水平是具备条件的,而且尚有无限的潜力。综合文化素质和酷爱音乐的兴趣
使得乐团充满勃勃生机。试想,如在高等院校将人大民乐团的经验推而广之,能涌现多
少优秀的乐团?这将是最生动、最具实效的素质教育成果。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仍处于局部艰难的困境,尚未步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循环
。人大民乐团的出现,无异于是对现行体制下音乐表演团体发出了无言的挑战信号。眼
下,这两类团体综合相比较,其文艺功能、□□效果孰高孰低,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定
论。
二、应模糊专业于业余的概念,确立职业化和非职业化模式。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
中国家以及境外某些地区,大多以“职业”“非职业”来区分艺术团体的性质,而且职
业团体数量很少。如美国没有国家歌舞团,但杨百翰大学舞蹈团却享誉全球;墨西哥国
家歌舞团的牌子则挂在墨西哥大学院内;新加坡狮城华乐团是各百余人的庞大乐团,却
隶属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这些非职业的优秀团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充满旺盛的艺术
活力——将紧迫感、危机感转化为团体强大的凝聚力;为求得更好的生存,想方设法地
去找市场。他们可能不会为了生存去找局长、师长、部长。
我国虽不断深化文艺体制改革,但沿袭下来的旧体制、旧观念仍顽固地缠绕着人们
。一方面是,水平再差的乐手,常年不参加演出,因为他是吃“皇粮”的,“在编”某
团体,他就是专业的,尽管他经常到歌舞厅、饭店谋生,他却可以是具有职称的专业音
乐家;而另一方面,再好的乐手,因为你为在编“入册”,则终生都是“业余”的。这
种体制或观念不改变,将严重障碍艺术生产力的真正解放。我们应当改变为,无论专业
、业余,够一定水平均是音乐家;上岗为“职业”,下岗为“非职业”,因为你的业务
技能并未改变,应当受到同样的尊重。人大民乐团表演得在优秀,也是非职业,主业是
学习。但成绩突出定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广大观众的爱戴。打出自己的品牌后,也有可
能像杨百翰大学那样享誉全球。这种职业、非职业的区分,是一种□□观念、传统习俗
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它的改变也许有益于推动、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三、压缩、控制职业化团体的总量,扶持、扩大非职业化团队,这是未来发展的总
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都会集中力量兴办少而精的民牌职业团体,绝不会是办得越
多越好。但为了发展艺术事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都大力扶持非职业团队。在12亿
人口的神州大地上,类似于人大民乐团这样的大学是乐团(不含□□乐团)在上海、西安
、成都和北京□□高校不下几十个。近年来中小学民乐团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
也有迅猛发展的势头。以北京为例,1999年学生艺术节,中小学民乐团队有30余家2000
余人参赛,演奏水平较之1997年呈大幅度提升之势头。他们中的一部分必将一批批地进
入大学,是充实大学生团体的后备力量。演奏民族器乐的年限不仅是大学的4年或7年,
而是10余年。全国近学生团队就能结成一支浩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之工矿、企业等
等,这支非职业音乐团队大军,如加以政策的正确引导、扶持,它的□□作用将是无法
估量的。
四、高水平职业演奏家接入非职业团队的辅导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类
群众性的非职业团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以专业技术标准培训所有成员,是团队的业务
技术组合同职业团队相近,就有了长远发展的后劲。即使人员流动,专业技术也不会废
弃,人才到哪里都可随时随地组合。因此,加强专家对业余人员进行正规培训不仅对当
前有利,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已有许多热心专家深入校园长期辅导学生,这
是非常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与校园团队的迫切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如加以精心组织,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专业搭配均衡,更加有序地组织更多专业人
员参与这项工作,可能具有一举多得的实效。
总之,人大民乐团现象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它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
的、多侧面的,应当认真总结,不断完善,是这朵诞生在首都高校的民乐花蕾,在多方
关爱、呵护下,在新世纪更加艳丽地绽放。
发表于 2012/2/4 16: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