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2)
浏览量:7008 回帖数:0
1楼
第17期《老易谈雨果》
易:张先生刚刚去巴黎参加完现代音乐节回来,请介绍一下为什么一个中国室内乐团在
巴黎会受到那样的重视和欢迎呢?
张:这次二月份举办的96巴黎现代音乐节,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有
十五位作曲家、十七部现代作品。我们去演奏的是其中五部作品,全部是以中国传统乐
器组合来演奏现代音乐。我们演出的时间是2月21日,从晚上五点开始到十二点,一晚演
四场,所以观众特别集中。这个现代音乐节确实是规模盛大,影响力也很大,是Radio
France主办的,并以他们命名,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国际事务处一道合办。在一个大型的
记者招待会上----那天本应是作曲家和他们的会谈,看了我们的演出以后临时增加邀请
我出席,因为我是这个团的负责人,给了我十分钟时间谈谈。法兰西电台的主任说,用
中国乐器演奏现在这样的东西,他们特别能接受,问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样的形式?我
说,首先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让我们演奏了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更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我觉得中国音乐需要创作,如果没有创作,中
国音乐,尤其是民族器乐想要发展,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上次我们提到冯子存先生,
现在视冯老的音乐为传统,但“二人台”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当初他把二人台音乐变
成笛子独奏,在那时可不是传统音乐。我有篇文章《二人台音乐对笛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论及其发展形态,包括江南丝竹或其它民间音乐形式上的创新都一样,笛子真正开始
独奏形式才没有多少年,虽然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在法兰西电台讲了一句话:
“我希望,我今天写下今天的音乐,为未来留下今日的传统。”很快这句话被法语同声
翻译,全体站起来鼓掌!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中国音乐如果不这样走,将无法具有国际
的影响力。单一的传统是不够的,那只是一条腿,一个人只有一条腿是站不起来的,另
一条腿是发展。如果没有发展肯定就没有比较,就不知道中国音乐究竟怎么回事。前几
年,我去伦敦在ROYAL FESTIVAL Hall作过很多次表演,也参加过法国很多艺术节,每次
都是我一个人去演,人家仅仅是听听你们的传统,很新鲜、很猎奇,他们的掌声很热情
,评论也说不错,但我认为这只是西方人的一种道德观,对艺术家的尊重而已。究竟对
你的音乐有几分了解?除非真正的理论家、音乐家才能对你的传统音乐作出评估,普通
的观众就不能够直接了解到那么多了,所以要与现代的音乐语言结合,现代音乐语言比
较国际化。这次的演奏不仅国际化,也有中国的声音,因为是用中国古老的乐器演奏的
,所以他们评价这次的演奏是“绝无仅有”的,是这次音乐节的“light star (亮点)”
。我感觉到这样的作法,中国音乐完全可以与国际衔接上,而且法国人也认为,从这里
听不到有西方的痕迹,完全是东方的。
易:你可否介绍一下你们这次去演出了哪几位中国作曲家写的现代民乐作品?
张: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常任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和”、□□作曲家潘煌龙先生的“释
道儒”、旅法作曲家陈其钢写的“三笑”、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高为杰创作的“韶Ⅱ”
,还有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先生写的“晚春”。这五部作品都是法国政府委约的,都各
具特色。
易:你说这五部作品受法国委约,我觉得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感觉。还有一个欣赏现
代音乐的美学能力和角度问题,刚才谈到冯老把二人台音乐变成笛子语言,是一个很大
的突破。我觉得这有个基础,比如我们听过山西民歌“送情郎”,再听他的“欢送”,
就能产生一种联想的情趣,共同语言上的情趣。但是现代音乐的语言还是应该有根基的
,种这个根基所需要花的功夫更大。从什么角度去欣赏这种音色上的美,音乐语言的感
染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每个作曲家都有他独特的语言。这方面你在外头泡得多了,你可
以大概讲讲吗?
张:这只能是我个人理解而言了。比如“送情郎”,它有一个特定的位置,有特定的区
域性,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那时的文化环境是比较单一的,才会产生这样的一种
很平稳的,很有土生土长气息的富趣味性的音乐语言。但是现代的生活变化了,古代穿
长袍的,现代要穿牛仔裤了,时代的变革,高科技的发展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的音
乐是多元的,西方音乐进入东方,一切的现代艺术都通过媒体慢慢荟萃,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音乐没有现代人的感觉,语言上始终还是原来那个调,那我看这个时代也难以找
到调了。当然,我们所做的中国现代音乐,也仍然是有根基的。例如潘煌龙先生的“释
道儒”,有非常明显的传统的旋律,可能在现代音乐里被拆开了,但仍然是这种元素和
现代语汇的结合,就像古文变成白话文,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都有一种演变的过程。再
如陈其钢先生写的“三笑”,很有意思,是写三种笑声,哈哈大笑、奸笑和苦笑,用三
弦模仿得很像。表达出一种中国文人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状态,他们很清贫,内心仍
追求高尚的情操,等于现在所说的什么“自我满足、自己过瘾”,这部作品充满文人的
现代音乐气息。像朱践耳的“和”,五种乐器,代表五个民族,五个调性,有特别的定
位、定点,语言绝对现代化,但你听整体,跟传统音乐还是关系密切的。所以我建议,
喜爱国乐的朋友,多听一点现代音乐。
易:对于现代音乐我觉得不应该分中乐、西乐,根本是一种共同语言。另外现代音乐也
跟传统音乐一样,有些很好,有些不太好,要去芜存菁。我们雨果录了不少现代作曲家
的作品,在筛选曲目方面经常颇费脑筋,不能光听一两遍就下决定,要慢慢推敲。你作
为演奏者或组织乐队工作,一定很有体验,当你演到一些好作品时会非常有感觉,碰到
不好的“垃圾作品”,以后却不想再演了,无论从你演奏家的角色,还是我制作人的角
色,或者听众的角色都是这样的。但我们走在前面,我们就有一个任务,要把好的,有
感觉有深度的现代音乐作品介绍给听众。今天非常感谢张维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以后我们会紧密合作,录制优秀的现代作品。
第17期《老易谈雨果》
易:张先生刚刚去巴黎参加完现代音乐节回来,请介绍一下为什么一个中国室内乐团在
巴黎会受到那样的重视和欢迎呢?
张:这次二月份举办的96巴黎现代音乐节,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有
十五位作曲家、十七部现代作品。我们去演奏的是其中五部作品,全部是以中国传统乐
器组合来演奏现代音乐。我们演出的时间是2月21日,从晚上五点开始到十二点,一晚演
四场,所以观众特别集中。这个现代音乐节确实是规模盛大,影响力也很大,是Radio
France主办的,并以他们命名,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国际事务处一道合办。在一个大型的
记者招待会上----那天本应是作曲家和他们的会谈,看了我们的演出以后临时增加邀请
我出席,因为我是这个团的负责人,给了我十分钟时间谈谈。法兰西电台的主任说,用
中国乐器演奏现在这样的东西,他们特别能接受,问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样的形式?我
说,首先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让我们演奏了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更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我一直坚持不变的,我觉得中国音乐需要创作,如果没有创作,中
国音乐,尤其是民族器乐想要发展,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上次我们提到冯子存先生,
现在视冯老的音乐为传统,但“二人台”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当初他把二人台音乐变
成笛子独奏,在那时可不是传统音乐。我有篇文章《二人台音乐对笛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论及其发展形态,包括江南丝竹或其它民间音乐形式上的创新都一样,笛子真正开始
独奏形式才没有多少年,虽然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在法兰西电台讲了一句话:
“我希望,我今天写下今天的音乐,为未来留下今日的传统。”很快这句话被法语同声
翻译,全体站起来鼓掌!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中国音乐如果不这样走,将无法具有国际
的影响力。单一的传统是不够的,那只是一条腿,一个人只有一条腿是站不起来的,另
一条腿是发展。如果没有发展肯定就没有比较,就不知道中国音乐究竟怎么回事。前几
年,我去伦敦在ROYAL FESTIVAL Hall作过很多次表演,也参加过法国很多艺术节,每次
都是我一个人去演,人家仅仅是听听你们的传统,很新鲜、很猎奇,他们的掌声很热情
,评论也说不错,但我认为这只是西方人的一种道德观,对艺术家的尊重而已。究竟对
你的音乐有几分了解?除非真正的理论家、音乐家才能对你的传统音乐作出评估,普通
的观众就不能够直接了解到那么多了,所以要与现代的音乐语言结合,现代音乐语言比
较国际化。这次的演奏不仅国际化,也有中国的声音,因为是用中国古老的乐器演奏的
,所以他们评价这次的演奏是“绝无仅有”的,是这次音乐节的“light star (亮点)”
。我感觉到这样的作法,中国音乐完全可以与国际衔接上,而且法国人也认为,从这里
听不到有西方的痕迹,完全是东方的。
易:你可否介绍一下你们这次去演出了哪几位中国作曲家写的现代民乐作品?
张: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常任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和”、□□作曲家潘煌龙先生的“释
道儒”、旅法作曲家陈其钢写的“三笑”、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高为杰创作的“韶Ⅱ”
,还有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先生写的“晚春”。这五部作品都是法国政府委约的,都各
具特色。
易:你说这五部作品受法国委约,我觉得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感觉。还有一个欣赏现
代音乐的美学能力和角度问题,刚才谈到冯老把二人台音乐变成笛子语言,是一个很大
的突破。我觉得这有个基础,比如我们听过山西民歌“送情郎”,再听他的“欢送”,
就能产生一种联想的情趣,共同语言上的情趣。但是现代音乐的语言还是应该有根基的
,种这个根基所需要花的功夫更大。从什么角度去欣赏这种音色上的美,音乐语言的感
染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每个作曲家都有他独特的语言。这方面你在外头泡得多了,你可
以大概讲讲吗?
张:这只能是我个人理解而言了。比如“送情郎”,它有一个特定的位置,有特定的区
域性,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那时的文化环境是比较单一的,才会产生这样的一种
很平稳的,很有土生土长气息的富趣味性的音乐语言。但是现代的生活变化了,古代穿
长袍的,现代要穿牛仔裤了,时代的变革,高科技的发展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的音
乐是多元的,西方音乐进入东方,一切的现代艺术都通过媒体慢慢荟萃,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音乐没有现代人的感觉,语言上始终还是原来那个调,那我看这个时代也难以找
到调了。当然,我们所做的中国现代音乐,也仍然是有根基的。例如潘煌龙先生的“释
道儒”,有非常明显的传统的旋律,可能在现代音乐里被拆开了,但仍然是这种元素和
现代语汇的结合,就像古文变成白话文,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都有一种演变的过程。再
如陈其钢先生写的“三笑”,很有意思,是写三种笑声,哈哈大笑、奸笑和苦笑,用三
弦模仿得很像。表达出一种中国文人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状态,他们很清贫,内心仍
追求高尚的情操,等于现在所说的什么“自我满足、自己过瘾”,这部作品充满文人的
现代音乐气息。像朱践耳的“和”,五种乐器,代表五个民族,五个调性,有特别的定
位、定点,语言绝对现代化,但你听整体,跟传统音乐还是关系密切的。所以我建议,
喜爱国乐的朋友,多听一点现代音乐。
易:对于现代音乐我觉得不应该分中乐、西乐,根本是一种共同语言。另外现代音乐也
跟传统音乐一样,有些很好,有些不太好,要去芜存菁。我们雨果录了不少现代作曲家
的作品,在筛选曲目方面经常颇费脑筋,不能光听一两遍就下决定,要慢慢推敲。你作
为演奏者或组织乐队工作,一定很有体验,当你演到一些好作品时会非常有感觉,碰到
不好的“垃圾作品”,以后却不想再演了,无论从你演奏家的角色,还是我制作人的角
色,或者听众的角色都是这样的。但我们走在前面,我们就有一个任务,要把好的,有
感觉有深度的现代音乐作品介绍给听众。今天非常感谢张维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以后我们会紧密合作,录制优秀的现代作品。
发表于 2012/2/29 16:2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