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撷英】——开篇的话
浏览量:8806 回帖数:13
1楼
最初接触民乐想来也颇为偶然,仅仅是路过民乐团招新的摊位随便写了个名字。从
此以后,藉由乐团这个平台便对民乐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而我也渐渐地为其博大精深
的内涵所征服——祖国千年的历史积淀,万里河山的地域文化多样性,化而为乐,自是
千变万化,风情万种,喜怒哀乐,莫不包容。只是这份魅力,并未广为人知。因而我,
闲暇之余,想尽菲薄之力,使大家能分享我在民乐中所获得的快乐。于是就有了这个办
“民乐撷英”栏目的想法:从2010年元旦开始,每周选一首经典民乐的视频链到BBS上,
供大家欣赏,并回帖交流、讨论。视频的音效对于苛刻的听众肯定是不能满意的,但足
够大家领略乐曲的风采,而视听结合可以增加欣赏时的趣味性,音频的链接我会同时附
上。所谓经典,也许不是第一遍听到即能觉得动听的,但一定是越听越有味,百听不厌
的。大家若能抱着真诚的欣赏的而非玩弄的批判的态度,想必能从这些音乐中有所收获
。
民乐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承,有些方面的欣赏不同于其它音乐,不能以民乐的
审美来听民乐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民乐的内涵。我在学习民乐的过程中常常思考一些问题
——究竟是什么使民乐为民乐,使民乐独有其魅力而无可替代。这份思考如今也略有收
获,分享在下面希望对大家以后的欣赏有所帮助。
首先,从旋律上说。民乐的音乐元素异常的丰富,而最为重要的是下列四类迥异的
元素:
其一是各地的民歌元素。原生态的民歌往往如璞玉未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算不得
好听的。但经作曲家的挖掘和雕琢,就能变成动听的好曲子,旋律性很强。
其二是各种传统音乐元素,如戏曲,丝竹,评弹等等。这些传统音乐每个都经过民
间艺人们的数代雕琢,内涵都非常深。只是由于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当时差距太大
,这些传统音乐的音乐语汇往往不能马上为大家所理解,初听之下常常觉得味同嚼蜡。
其三是古曲。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在民间孕育发展的,这里古曲是指
那些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流传欣赏的阳春白雪似的音乐。古曲的一大特点是其描绘性的音
乐手法。诗经有“赋比兴”三种手法,唯“兴”最为独特。古曲中也常常以乐绘景,以
景“兴”情。因而古曲往往旋律性都不强。
这里插播我的一段经历。我理解古曲有质的飞跃是几年前旁听母亲的古琴课,其时
母亲正在学“白雪”,即是春秋时代“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传世之作。之前我也听过
这个曲子,感觉像一碗温吞水,一点感觉也没有。课上母亲的老师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点
出每一句所绘的形象,所求之韵致,以及演奏之要求,顿觉琴音清越明丽,被音乐抽象
出来的具象的白雪形象浮现在眼前,其间孤高皎洁之质,万般感慨皆在言外。至此乃知
理解古曲,先要懂其描绘性手法,而后以个人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得其所兴之感慨。话
虽如此说,实践起来还是颇为不易,凡是我还吃不透的曲子,以后也不会选出来和大家
讲了,我选出来的曲子还是能和大家共同讨论的。
其四是外国音乐的影响,包括外国民歌,包括爵士乐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西方古典
音乐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在曲式和和声方面对近现代的民乐有着深远影响,并且直接
促使了交响化民族管弦乐队的产生。古典音乐对民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述三类传统
音乐元素的挖掘和改造上。直接用民乐来演奏古典音乐的尝试,在我看来,既失去了民
乐的精髓,也失去了古典音乐的精髓,殊无可取。
其次,谈谈和声。谈合奏不能不谈到乐器间的配合。在理解民乐合奏的时候如果纯
以西方的和声观点一定会误入歧途。因为民乐从其本质上讲是通过音色上的配合而和谐
、而丰富的,非由音域上的配合而来的,(这里不是说民乐不用和声,只是说相比之下
和声远不及音色对比在民乐中重要)这一点和欧洲的音乐传统显著不同。例如,歌剧
里通过声音区分人物是用音域——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而在绝大多数传统戏曲中,区分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改变发声方法,获得不同音色得来
的,如青衣,老旦,老生,小生,花脸每个角色的音色都是不同的。所以戏曲可以有女
花脸和男旦,但是歌剧不可能有女男高音这种东西。同时从最小规模的合奏来看,欧洲
室内乐是把几把小提琴配在一起(同一音色不同音域),而传统合奏(丝竹、南音等)
则是不同音色的乐器各样一件。这些将会显著的影响合奏乐曲的创作,譬如民乐队单凭
齐奏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音色不同的乐器的齐奏也广泛出现在传统合奏中),这在
西洋管弦乐中是不可能的。乃至于单就一件乐器而言,民乐都在追求音色的变化(仅就
古琴而言,就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种音色变化,还不计其它特殊的音效手法),而从
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乐器的音色不统一,是缺陷而非优点。
最后,乐器的制造工艺将某种程度上决定乐器的演奏技法。民族乐器的一大特点是
其非机械化,因而给了演奏者很自由的发挥余地。绝大多数民族乐器(非仅限于弓弦乐
器)都可以做出可以细腻控制的滑音,如果不能理解民乐中通过滑音所表示的细腻情感
,很多曲子就索然无味了。其它更多技巧依乐器而异,这里不一一列举,但都可以在简
单的旋律中注入灵动的变化,有画龙点睛之效。于是经典的民乐中绝少出现通过快速度
大音程跨度获得表现力的曲子,而多于不太快的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中极尽细节变化,以
求缠绵婉转。
以上这些是我在欣赏民乐时的几点体会,希望大家在日后听曲子的时候能留心观察
,渐渐理解民乐的审美诉求。
在以后的选曲上,我将尝试尽量覆盖各种风格各种器乐演奏形式,以经典曲目中旋
律通俗可人的为主,穿插一些略微晦涩一点的曲子,希望大家能喜欢。大家有什么意见
建议欢迎回帖或站内信交流。
站内链接:【民乐撷英】赏析资源汇总
最初接触民乐想来也颇为偶然,仅仅是路过民乐团招新的摊位随便写了个名字。从
此以后,藉由乐团这个平台便对民乐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而我也渐渐地为其博大精深
的内涵所征服——祖国千年的历史积淀,万里河山的地域文化多样性,化而为乐,自是
千变万化,风情万种,喜怒哀乐,莫不包容。只是这份魅力,并未广为人知。因而我,
闲暇之余,想尽菲薄之力,使大家能分享我在民乐中所获得的快乐。于是就有了这个办
“民乐撷英”栏目的想法:从2010年元旦开始,每周选一首经典民乐的视频链到BBS上,
供大家欣赏,并回帖交流、讨论。视频的音效对于苛刻的听众肯定是不能满意的,但足
够大家领略乐曲的风采,而视听结合可以增加欣赏时的趣味性,音频的链接我会同时附
上。所谓经典,也许不是第一遍听到即能觉得动听的,但一定是越听越有味,百听不厌
的。大家若能抱着真诚的欣赏的而非玩弄的批判的态度,想必能从这些音乐中有所收获
。
民乐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承,有些方面的欣赏不同于其它音乐,不能以民乐的
审美来听民乐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民乐的内涵。我在学习民乐的过程中常常思考一些问题
——究竟是什么使民乐为民乐,使民乐独有其魅力而无可替代。这份思考如今也略有收
获,分享在下面希望对大家以后的欣赏有所帮助。
首先,从旋律上说。民乐的音乐元素异常的丰富,而最为重要的是下列四类迥异的
元素:
其一是各地的民歌元素。原生态的民歌往往如璞玉未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算不得
好听的。但经作曲家的挖掘和雕琢,就能变成动听的好曲子,旋律性很强。
其二是各种传统音乐元素,如戏曲,丝竹,评弹等等。这些传统音乐每个都经过民
间艺人们的数代雕琢,内涵都非常深。只是由于现代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当时差距太大
,这些传统音乐的音乐语汇往往不能马上为大家所理解,初听之下常常觉得味同嚼蜡。
其三是古曲。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在民间孕育发展的,这里古曲是指
那些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流传欣赏的阳春白雪似的音乐。古曲的一大特点是其描绘性的音
乐手法。诗经有“赋比兴”三种手法,唯“兴”最为独特。古曲中也常常以乐绘景,以
景“兴”情。因而古曲往往旋律性都不强。
这里插播我的一段经历。我理解古曲有质的飞跃是几年前旁听母亲的古琴课,其时
母亲正在学“白雪”,即是春秋时代“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传世之作。之前我也听过
这个曲子,感觉像一碗温吞水,一点感觉也没有。课上母亲的老师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点
出每一句所绘的形象,所求之韵致,以及演奏之要求,顿觉琴音清越明丽,被音乐抽象
出来的具象的白雪形象浮现在眼前,其间孤高皎洁之质,万般感慨皆在言外。至此乃知
理解古曲,先要懂其描绘性手法,而后以个人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得其所兴之感慨。话
虽如此说,实践起来还是颇为不易,凡是我还吃不透的曲子,以后也不会选出来和大家
讲了,我选出来的曲子还是能和大家共同讨论的。
其四是外国音乐的影响,包括外国民歌,包括爵士乐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西方古典
音乐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在曲式和和声方面对近现代的民乐有着深远影响,并且直接
促使了交响化民族管弦乐队的产生。古典音乐对民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述三类传统
音乐元素的挖掘和改造上。直接用民乐来演奏古典音乐的尝试,在我看来,既失去了民
乐的精髓,也失去了古典音乐的精髓,殊无可取。
其次,谈谈和声。谈合奏不能不谈到乐器间的配合。在理解民乐合奏的时候如果纯
以西方的和声观点一定会误入歧途。因为民乐从其本质上讲是通过音色上的配合而和谐
、而丰富的,非由音域上的配合而来的,(这里不是说民乐不用和声,只是说相比之下
和声远不及音色对比在民乐中重要)这一点和欧洲的音乐传统显著不同。例如,歌剧
里通过声音区分人物是用音域——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而在绝大多数传统戏曲中,区分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改变发声方法,获得不同音色得来
的,如青衣,老旦,老生,小生,花脸每个角色的音色都是不同的。所以戏曲可以有女
花脸和男旦,但是歌剧不可能有女男高音这种东西。同时从最小规模的合奏来看,欧洲
室内乐是把几把小提琴配在一起(同一音色不同音域),而传统合奏(丝竹、南音等)
则是不同音色的乐器各样一件。这些将会显著的影响合奏乐曲的创作,譬如民乐队单凭
齐奏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音色不同的乐器的齐奏也广泛出现在传统合奏中),这在
西洋管弦乐中是不可能的。乃至于单就一件乐器而言,民乐都在追求音色的变化(仅就
古琴而言,就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种音色变化,还不计其它特殊的音效手法),而从
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乐器的音色不统一,是缺陷而非优点。
最后,乐器的制造工艺将某种程度上决定乐器的演奏技法。民族乐器的一大特点是
其非机械化,因而给了演奏者很自由的发挥余地。绝大多数民族乐器(非仅限于弓弦乐
器)都可以做出可以细腻控制的滑音,如果不能理解民乐中通过滑音所表示的细腻情感
,很多曲子就索然无味了。其它更多技巧依乐器而异,这里不一一列举,但都可以在简
单的旋律中注入灵动的变化,有画龙点睛之效。于是经典的民乐中绝少出现通过快速度
大音程跨度获得表现力的曲子,而多于不太快的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中极尽细节变化,以
求缠绵婉转。
以上这些是我在欣赏民乐时的几点体会,希望大家在日后听曲子的时候能留心观察
,渐渐理解民乐的审美诉求。
在以后的选曲上,我将尝试尽量覆盖各种风格各种器乐演奏形式,以经典曲目中旋
律通俗可人的为主,穿插一些略微晦涩一点的曲子,希望大家能喜欢。大家有什么意见
建议欢迎回帖或站内信交流。
站内链接:【民乐撷英】赏析资源汇总
发表于 2008/5/11 2: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