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民族的个性
浏览量:5115 回帖数:5
1楼
音乐中民族的个性
最近在间或地粗浅地学习音乐,或者更准确的,是学习理解音乐。
音乐对我来说一直意味着旋律,这让我十分难为情。音乐家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排列
音符决不仅仅为了悦耳,否则怎么还有很多表象并不悦耳的音乐?就像斯特拉文斯基那
样总用奇怪的和弦诉说着神秘。这些杂乱的表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味?它是在表
达情感、解释思想、展现技巧、讲述故事,或是在描绘一幅场景?音乐家究竟想通过这
样的对音符的定位,对调性、节奏、主题、和弦等等音乐要素的支配,希望在听者的内
心引起怎样的共鸣?
我知道音乐是必定有民族性的。就像二胡、琵琶,随手拨弄几个音符我们就可以做出判
断,茉莉花温润优雅一如江南女子。而同样我们可以判断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在乐
器的音色特征、音乐结构的制定、音乐元素的运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分。那么音乐具体
讲出了什么样的民族个性呢?
我开始写这些感触的时候我正在听陈天华的江河水。我想,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音乐传达
的要么是苦难中的呻吟,要么是小富即安的满足,要么是纸醉金迷的奢华,要么是细枝
末节的对完美形式的追求?我们含蓄、委婉,我们乐观、通达,我们智慧、富有(千年
的文明和地大物博),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给自足的幸福和安逸。我们的自给自足
的程度可以让进攻者无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希望用惯用的封锁海上交通的方式迫
使广州政府屈服,而让人自豪的是,我们的政府比敌人更早的迫不急待地关闭了国门
--天朝啥也不缺。
可是我们的音乐里面似乎少了一种冲击。电影中战争场景里那振臂一呼豪情万丈,可除
了带来稍许激动留下的依旧是空白。□□总是容易的,所以年轻人容易称为“愤青”。为
什么不说“愤老”?因为成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我们开始看到每一个不合理
的背后都有其难以言表的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如果不去改变这样的逻辑而单纯去抱怨结
果,无疑是舍本逐末。所以我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拷问了我们
每个人内心的贪图安逸之心的片子,以及第一次看到的具有主动性冲击力的我们该有的
民族精神。
而贝多芬的交响曲里面是什么?是结构的缜密和形式的庄重。是叙事的严谨,思想的深
刻,是情感的迷茫、痛苦、沉重以及最终的喷薄和升华。德意志民族的苦难、抗争、不
屈、乐观尽现在贝三、贝五、贝九,而贝四、贝六又展示了上述个性背面的优雅、热情。
俄罗斯民族的个性也是我最近颇有兴趣的。我奇怪为什么很多女孩喜欢俄罗斯文学。我
问起一位,她说是因为俄罗斯民族的浪漫。的确。我们都知道法兰西是一个浪漫的国
度。稍有不同的是,法国式的浪漫似乎总带有贵族、小资的属性。贵族是法国重要的阶
层,即使这样的土壤也可以产生最早的□□主义革命,从本质来说对贵族的尊崇和贵族
身份、生活方式的向往有其难以磨灭的根深蒂固,包括自认平民作家的卢梭,其作品里
面也有类似的表达。可能从来没有一场革命可以深刻触及这个国家的根本秩序。
而俄罗斯和中国的贵族都在那场触及灵魂、改变了整个□□秩序的□□主义革命中被掘
了祖坟。跳过这个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往更深的历史纵深探询,更主要的,浪漫在俄罗斯
民族内部是一个更为彻底的公平的属性:平民并不把自己往贵族上靠,他们乐于不卑不
亢的展示自己阶层的个性。而像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也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宫廷乐
师的角色,他的心胸和眼光放宽到可以容纳整个民族。所以,这种浪漫里面透着更多的
平民化和近距离的人性的温暖。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音乐史地位和艺术成就堪比贝多芬第九(当然还是有距离
的),除了同样的波澜壮阔之外,宏大气势笼罩下的还有悲情。就像中华民族,俄罗斯
民族的成长也同样历经苦难。不同的是在悲怆的基调中孕育着如同贝三、贝五那样的冲
击力,兼具民族特征的幽默和骄傲。音乐也在寻找着整个民族的走向而绝不仅仅停留在
苦中作乐。
可是,我们太强调坚忍和苦中作乐了。罗素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胡适及其两位同门的邀
请到中国访问,曾感叹这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外来民族的干扰可以过得很好,罗素甚
至表达了对这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的赞赏,从而让以倡导新文化的主人很是不满。所
以我想,安逸并没有错,我们文化中的对安逸和精致文化的追求同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入
侵的外来民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侵略的目的也是为了过上安逸的日子。可是,总处
在被动位置从而大量丧失资源和人口的我们,可否有一些主动?
音乐是通达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种有别于文字的意境,听者所有的感官和
知识素养都将被融合在一起穿越时空去和音乐家形成共鸣。
音乐中民族的个性
最近在间或地粗浅地学习音乐,或者更准确的,是学习理解音乐。
音乐对我来说一直意味着旋律,这让我十分难为情。音乐家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排列
音符决不仅仅为了悦耳,否则怎么还有很多表象并不悦耳的音乐?就像斯特拉文斯基那
样总用奇怪的和弦诉说着神秘。这些杂乱的表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味?它是在表
达情感、解释思想、展现技巧、讲述故事,或是在描绘一幅场景?音乐家究竟想通过这
样的对音符的定位,对调性、节奏、主题、和弦等等音乐要素的支配,希望在听者的内
心引起怎样的共鸣?
我知道音乐是必定有民族性的。就像二胡、琵琶,随手拨弄几个音符我们就可以做出判
断,茉莉花温润优雅一如江南女子。而同样我们可以判断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在乐
器的音色特征、音乐结构的制定、音乐元素的运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分。那么音乐具体
讲出了什么样的民族个性呢?
我开始写这些感触的时候我正在听陈天华的江河水。我想,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音乐传达
的要么是苦难中的呻吟,要么是小富即安的满足,要么是纸醉金迷的奢华,要么是细枝
末节的对完美形式的追求?我们含蓄、委婉,我们乐观、通达,我们智慧、富有(千年
的文明和地大物博),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给自足的幸福和安逸。我们的自给自足
的程度可以让进攻者无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希望用惯用的封锁海上交通的方式迫
使广州政府屈服,而让人自豪的是,我们的政府比敌人更早的迫不急待地关闭了国门
--天朝啥也不缺。
可是我们的音乐里面似乎少了一种冲击。电影中战争场景里那振臂一呼豪情万丈,可除
了带来稍许激动留下的依旧是空白。□□总是容易的,所以年轻人容易称为“愤青”。为
什么不说“愤老”?因为成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我们开始看到每一个不合理
的背后都有其难以言表的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如果不去改变这样的逻辑而单纯去抱怨结
果,无疑是舍本逐末。所以我喜欢“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拷问了我们
每个人内心的贪图安逸之心的片子,以及第一次看到的具有主动性冲击力的我们该有的
民族精神。
而贝多芬的交响曲里面是什么?是结构的缜密和形式的庄重。是叙事的严谨,思想的深
刻,是情感的迷茫、痛苦、沉重以及最终的喷薄和升华。德意志民族的苦难、抗争、不
屈、乐观尽现在贝三、贝五、贝九,而贝四、贝六又展示了上述个性背面的优雅、热情。
俄罗斯民族的个性也是我最近颇有兴趣的。我奇怪为什么很多女孩喜欢俄罗斯文学。我
问起一位,她说是因为俄罗斯民族的浪漫。的确。我们都知道法兰西是一个浪漫的国
度。稍有不同的是,法国式的浪漫似乎总带有贵族、小资的属性。贵族是法国重要的阶
层,即使这样的土壤也可以产生最早的□□主义革命,从本质来说对贵族的尊崇和贵族
身份、生活方式的向往有其难以磨灭的根深蒂固,包括自认平民作家的卢梭,其作品里
面也有类似的表达。可能从来没有一场革命可以深刻触及这个国家的根本秩序。
而俄罗斯和中国的贵族都在那场触及灵魂、改变了整个□□秩序的□□主义革命中被掘
了祖坟。跳过这个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往更深的历史纵深探询,更主要的,浪漫在俄罗斯
民族内部是一个更为彻底的公平的属性:平民并不把自己往贵族上靠,他们乐于不卑不
亢的展示自己阶层的个性。而像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也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宫廷乐
师的角色,他的心胸和眼光放宽到可以容纳整个民族。所以,这种浪漫里面透着更多的
平民化和近距离的人性的温暖。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音乐史地位和艺术成就堪比贝多芬第九(当然还是有距离
的),除了同样的波澜壮阔之外,宏大气势笼罩下的还有悲情。就像中华民族,俄罗斯
民族的成长也同样历经苦难。不同的是在悲怆的基调中孕育着如同贝三、贝五那样的冲
击力,兼具民族特征的幽默和骄傲。音乐也在寻找着整个民族的走向而绝不仅仅停留在
苦中作乐。
可是,我们太强调坚忍和苦中作乐了。罗素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胡适及其两位同门的邀
请到中国访问,曾感叹这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外来民族的干扰可以过得很好,罗素甚
至表达了对这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的赞赏,从而让以倡导新文化的主人很是不满。所
以我想,安逸并没有错,我们文化中的对安逸和精致文化的追求同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入
侵的外来民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侵略的目的也是为了过上安逸的日子。可是,总处
在被动位置从而大量丧失资源和人口的我们,可否有一些主动?
音乐是通达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种有别于文字的意境,听者所有的感官和
知识素养都将被融合在一起穿越时空去和音乐家形成共鸣。
发表于 2009/5/27 8: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