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专场演出观后
浏览量:1597 回帖数:0
1楼
感慨良多啊,深感自己的不足。
首先是演奏员出场,然后首席出场,首席带着大家校音,入座后主持人出场介绍,最后
请出指挥。
开场曲是《春节序曲》,这个曲子的气氛热烈欢快本就是常用的开场曲。其中有一点就是
吹管主奏的那一小段低音的音量大了,指挥转过身做做手势把音量压下去了。
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开始的时候指挥在等独奏的演奏员准备好感情,指挥和独奏演
奏员协调的非常好,整个乐队的感情都很投入,独奏二胡的音色时而在乐队二胡的音色
之上时而与乐队二胡的音色融为一体(这种情况比较少)。
女声与乐队的《小河淌水》《一杯美酒》。
竹笛与乐队《牧民新歌》,这个曲子乐队的渐强与渐弱做的非常的自然,乐队和指挥相当
默契,声音强弱的变化就是随着指挥的轻轻一抬手就做出来了。
琵琶独奏《新十面埋伏》和《送我一支玫瑰花》,先还是冷肃萧杀的战争场景,瞬间就变成
一支俏生生的玫瑰花,琵琶的演奏员明眸善睐,和手鼓点头应和。
唢呐的《打枣》,这个曲子没有指挥,虽然唢呐的音响音色变化比较多但是伴奏节奏型比
较简单。唢呐的豫剧选段《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演奏家用了呐子和手模仿豫剧的人
声,居然还有种“字正腔圆”的感觉。
大队重新上场的时候重新校音,后来问了乐团的副团长,舞台上温度太高了,乐器的声
音容易变化。
女声和乐队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在结尾处指挥一个拍点一个拍点的把乐曲的高潮催
上去。女声和乐队的《天路》,伴奏的歌唱性也非常强,这种时候指挥的拍点比较柔和,
收住另起的时候也是收放自如,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指挥中间手势由四拍子换成二拍
子,不知道是乐谱如此还是四拍子打烦了还是因为这个地方属于衔接部位要给提示,加
速也很好。
管弦合奏《雷电波尔卡》和《卡门》,这两个曲子应该是比较成熟,我觉得指挥就是不给乐
队乐队也能独立把曲子做完,所以感觉指挥的表演感比较强。
京胡主奏京二胡助奏与乐队的《夜深沉》,这个曲子有司鼓。
女声与乐队《望月》《春风圆舞曲》。
结束曲《瑶族舞曲》,音头的处理很轻柔,有一些细节加花(不知道该不该用这个词)的
地方跟咱们排的不一样。
返场曲《花好月圆》
返场曲《拉德斯基》,曲子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指挥了……有时候指挥干脆转过身来指挥观众
打拍子的节奏和音量……
之后跟乐团的两位副团长聊了一下。
endl
感慨良多啊,深感自己的不足。
首先是演奏员出场,然后首席出场,首席带着大家校音,入座后主持人出场介绍,最后
请出指挥。
开场曲是《春节序曲》,这个曲子的气氛热烈欢快本就是常用的开场曲。其中有一点就是
吹管主奏的那一小段低音的音量大了,指挥转过身做做手势把音量压下去了。
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开始的时候指挥在等独奏的演奏员准备好感情,指挥和独奏演
奏员协调的非常好,整个乐队的感情都很投入,独奏二胡的音色时而在乐队二胡的音色
之上时而与乐队二胡的音色融为一体(这种情况比较少)。
女声与乐队的《小河淌水》《一杯美酒》。
竹笛与乐队《牧民新歌》,这个曲子乐队的渐强与渐弱做的非常的自然,乐队和指挥相当
默契,声音强弱的变化就是随着指挥的轻轻一抬手就做出来了。
琵琶独奏《新十面埋伏》和《送我一支玫瑰花》,先还是冷肃萧杀的战争场景,瞬间就变成
一支俏生生的玫瑰花,琵琶的演奏员明眸善睐,和手鼓点头应和。
唢呐的《打枣》,这个曲子没有指挥,虽然唢呐的音响音色变化比较多但是伴奏节奏型比
较简单。唢呐的豫剧选段《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演奏家用了呐子和手模仿豫剧的人
声,居然还有种“字正腔圆”的感觉。
大队重新上场的时候重新校音,后来问了乐团的副团长,舞台上温度太高了,乐器的声
音容易变化。
女声和乐队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在结尾处指挥一个拍点一个拍点的把乐曲的高潮催
上去。女声和乐队的《天路》,伴奏的歌唱性也非常强,这种时候指挥的拍点比较柔和,
收住另起的时候也是收放自如,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指挥中间手势由四拍子换成二拍
子,不知道是乐谱如此还是四拍子打烦了还是因为这个地方属于衔接部位要给提示,加
速也很好。
管弦合奏《雷电波尔卡》和《卡门》,这两个曲子应该是比较成熟,我觉得指挥就是不给乐
队乐队也能独立把曲子做完,所以感觉指挥的表演感比较强。
京胡主奏京二胡助奏与乐队的《夜深沉》,这个曲子有司鼓。
女声与乐队《望月》《春风圆舞曲》。
结束曲《瑶族舞曲》,音头的处理很轻柔,有一些细节加花(不知道该不该用这个词)的
地方跟咱们排的不一样。
返场曲《花好月圆》
返场曲《拉德斯基》,曲子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指挥了……有时候指挥干脆转过身来指挥观众
打拍子的节奏和音量……
之后跟乐团的两位副团长聊了一下。
endl
发表于 2010/3/27 12:5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