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乐队常用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浏览量:1565 回帖数:0
1楼
乐队常用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1)吹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竹、木制品。发音原理上很像西洋乐器的木管乐器,也
分两种,即无簧的和有簧的。无簧的以笛和萧为代表,有簧的以唢呐和笙为代表。吹奏
乐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考古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看,估计有些已有一、两千年无重
大变化了。中国地域宽广,历史久远,因此造成不同名称的乐器可能区别不大,而同名
的乐器内部又可能种类繁多。目前大多数吹奏乐器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没有变音装
置,转调极为困难,经常要通过更换乐器来适应不同的调,然而随着文化的进步,许多
吹奏乐器已经有了改革,比如笛子已有利用接管来改变基音,用加键来增加半音的了。
虽然经改革的乐器在形制上尚无统一标准,但势必优胜劣汰,最终产生出公认的标准乐器。
笛
笛也叫笛子、竹笛、横笛,用竹子打通竹节后制成,一般有一个吹孔、一个笛膜孔、六
个指孔,笛膜孔上贴以苇内薄膜或竹内薄膜,以扩大音量并使音色清脆明亮,但也有不
开笛膜孔的,声音较为厚实、沉稳。笛的种类很多,各个时期及各个地方的形制亦不统
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常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的叫梆笛,声音高亢清脆;一种多用
来伴奏昆曲的叫曲笛,较梆笛粗且长,声音较柔和圆润。笛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
伴奏,在民间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笛往往能产生独特的效
果。梆笛多为G调,曲笛多为D调。
箫
箫也叫洞箫、单管、竖吹,用竹子制成,竹节除顶上一个不打通外,其余的打通,然后
在顶节与管身接合处开一半椭圆形吹孔,管身开六个指孔,最上面一个指孔开在后面,
其余五个开在前面。箫的历史已千年以上,据认为唐宋时期的尺八是箫的前身。箫的音
色圆润柔和,适于演奏缓慢悠长的曲调,常用于独奏。
唢呐
唢呐也叫喇叭,小唢呐也叫海笛。以锥形木质为管身,上端装苇哨,下端装铜质喇叭
口,管身上开八个指孔,第七孔在后面。唢呐是中国民间极具特色的吹奏乐器,音色高
亢响亮,使用很广,常用作独奏、合奏、戏曲伴奏,是民间吹打乐的必备乐器。常用的
唢呐是D调的。
笙
笙的起源至少两千年以上了,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战国初期曾侯乙的墓中就出土了与
现代笙极相近的十四簧笙。现代笙的形制为金属笙斗上插一组竹制笙管,右面留有供手
指插入的缺口。簧片为铜制,吹吸均可发音。笙斗侧面接一金属管为吹嘴。现代常用的
为十七簧笙,分高音笙和中音笙两种,中音笙比高音笙低八度。高音笙的音域为a1到
d3,中音笙的音域为a到d2。笙的音色饱满丰厚,常用于合奏、伴奏、独奏,又是民间吹
打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管
管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前身是隋、唐盛行的筚篥。管为木制圆柱
形,管身上开有八个指孔,前面七个,后面一个,与唢呐相类,管口插苇制哨子。管的
声音高亢嘹亮,在北方管乐中常处于领奏地位,是河北吹歌的主要乐器。
(2)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谓丝竹的“丝”即是指这类乐器,发音
原理均为以手或义甲拨动两端固定的弦,使之振动发音。这类乐器分两种,一种是横
式,即演奏时弦呈水平,如琴、筝等;另一种是竖式,演奏时弦呈垂直,如琵琶、三弦等。
琵琶
琵琶是我国主要的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琵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秦
代老百姓修长城时发明的娱乐乐器,另一说是汉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此外还有说今天
的琵琶是上述两种乐器结合演变而成的。总之,今天的琵琶的形制大约是在唐、宋时就
已固定下来了。现代琵琶为木制半梨形音箱,薄桐木板面,琴颈向后弯,琴杆与琴面上
设六相二十四品,张四弦。弦初为丝质,现已普遍改用金属或尼龙混合弦了。琵琶音色
清脆明亮,常用于歌唱、曲艺和歌舞的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现代四弦琵琶定
弦为A—D—E—a。音域为A到e3。
柳琴
柳琴是苏北、鲁南一带常用的弹拨乐器,也叫柳叶琴。形状像琵琶而小,初为两弦到三
弦七品至九品,经改革后,现多为四弦二十四品至二十八品。柳琴用拨子弹奏,原是柳
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在是民族乐队高音声部的重要乐器,有时也用于独奏。定弦为g
—d1—g1—d2。音域为g到g4。
三弦
三弦是始于元代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音箱近椭圆形,扁平,两面蒙蛇
皮,琴杆为红木或□□硬木,无品,张三根弦,弦过去多用丝制成,现在常用尼龙制
成。三弦演奏时使用骨制义甲拨弦。南方曲弦较小,多用来伴奏昆曲、弹词;北方书弦
较大,多用来作说唱伴奏或戏曲伴奏。曲弦定弦为A—d—a,音域为A到a2;或定弦为d—a—
d1,音域为d到d3。书弦定弦为G—d—g,音域为G到g2。
阮
阮创制于东汉,通称月琴。据说晋朝人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又叫阮咸,显然今
天称这种乐器为阮是阮咸的略称。阮为圆形音箱,面为桐木板,开有两个圆形音孔,一
般为四弦十二品。有大、中、小三种形制。现在常用的是大阮和中阮,是民乐队重要的
弹拨乐器。大阮定弦为C—G—d—a,音域为C到c1。中阮定弦为G—d—a—e1,音域为G到e3。
月琴
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音箱为木制圆形,也有六角或八角形的,琴面、琴背
均为桐木板,张四弦,二十四品,用拨子弹奏。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
器乐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月琴的声音清脆,但音量较小,定弦为g—d1—
g1—d2,音域为g到c4。
筝
筝是极为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是在秦地流
行,所以古代文献上叫它做“秦筝”。筝的琴体是用整块桐木雕成,底部平坦,有两个音
孔,叫做“越”。筝面为弧形,面上张有琴弦,弦下撑以“雁柱”,像琴马,移动雁柱可以
调整音高。现代的筝有十六弦的和二十一弦的两种。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按弦,右手弹
弦。筝的音色清越激昂,适于独奏。
(3)打弦乐器
打弦乐器是靠物体击打琴弦发声的乐器,目前主要指扬琴。
扬琴
扬琴也叫洋琴、打琴,是明、清时期从中东经海上传入我国的,开始在广东沿海一带流
行,后来逐渐流行到各地。扬琴是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适于器乐合奏和独奏。扬
琴琴体呈梯形,左右两边安装弦轴,琴弦为金属制,固定在弦轴上,弦轴转动可调节弦
的张紧度,以改变音高。演奏时是用两支琴竹敲击琴弦,也可以用琴竹拨奏或刮奏。经
过多年的沿革,扬琴的种类很多,目前民乐队常用的扬琴主要有两码条十音柱扬琴、三
码条变音扬琴和四码条变音扬琴,音域可达三至四个八度。另外还有一种改革的大扬
琴,采用了多种技术,设有制音装置,按十二平均律调弦,便于转调,音域有四个八
度,是较高级的乐器。
(4)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出现的时间较晚,主要是指胡琴一类的乐器。这类乐器通常被认为是汉以后由
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据说这类乐器的前身是一种用竹片拉奏的叫做“奚琴”的乐
器。这类乐器因年代、地区的不同而有繁多的种类,但无论外形、演奏方法或发音原
理,都十分相近。事实上,时至今日,这类乐器仍在不断地改革,或者说是在不断地增
加新的品种。拉弦乐器是马尾弓毛与琴弦摩擦,琴弦振动通过共鸣体而发声的,因此发
音连续、绵长,也更富有歌唱性。拉弦乐器一般都没有品位,可以奏出变音和滑音,表
现力非常丰富。
二胡
二胡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乐器,也叫“胡琴”或“南胡”,由一个竹制或木制的琴筒、一
根硬木琴杆和琴轸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琴筒的一端蒙蟒皮,另一
端置雕花音窗。琴杆的上端是一个弯形的琴头,琴头下面装有两个菊花形硬木琴轸,上
边一个张里弦,下边一个张外弦,竹弓的弓毛夹在两根琴弦之间。琴弦过去多用蚕丝制
成,现在已改用金属制作。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重要的乐器,长于
演奏细腻的抒情曲调,有人声之美。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偶尔也有四度定弦的,五
度定弦为d1—a1,音域为d1到d4。
高胡
高胡与二胡的外形非常接近,是著名的广东音乐演奏家吕文成(1898~1981)创制的乐
器。他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将外弦由丝弦改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演奏时
用两膝夹住琴筒拉奏。高胡的音色与二胡有所区别,它的音色更加秀丽明亮,富有特
点,是广东音乐中主要的乐器,在大型民族乐队中,高胡常用作高音弦乐器。高胡的定
弦在一般民族乐队为a1—e2,在广东音乐中为g1—d2,音域为a1到e4。
革胡
革胡是新近出现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本世纪五十年代由杨雨森根据二胡和□□一些拉
弦乐器的特点发明的。革胡有四根弦,弓与琴弦分开。革胡与□□拉弦乐器不同的是它
有一套巧妙的振动传递系统,琴弦由铲状琴马支撑,琴筒下方装有可伸缩的支柱,马冠
有琴弦沟以撑弦,钢制马轴通过琴筒一侧的长方形穿孔进入筒内,孔的两侧有马轴架支
持马轴。马脚与六足形音柱连接,音柱的另一端公布于皮膜的中心。当琴弦振动时,振
动力通过马轴,使马足的振动通过六支音柱脚传于皮膜。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
族乐队中的低音乐器。革胡的定弦为:C—G—d—a,音域为C到e3。
板胡
板胡也叫梆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板胡和二胡有些相似,但琴筒是近似球形的,
用椰壳或硬木制成,琴筒上蒙桐木板,所以叫板胡。板胡的琴杆较粗,是用硬木料制作
的,琴杆上凿有弦轴箱,张两根琴弦,弓毛夹在两根弦中间拉奏。琴弦过去是生丝的,
现在多用金属弦了。板胡是中国北方多种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高
亢、明亮、坚实,非常有特点。板胡有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几种,民乐队常
用高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可四度定弦或五度定弦,高音板胡的定弦为d2—a2,音域为
d2到d4。
京胡
京胡俗称胡琴儿,是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大约清代乾隆年间产生。京胡的琴筒
和琴杆为竹制,菊花形琴轸用硬木制,琴筒蒙蛇皮,张两根丝弦或金属弦,琴马竹制,
也有人用折断的火柴棍作琴马,音色更加脆响。京胡除用于戏曲伴奏外,偶然也用于独
奏,京胡的音色高亮,穿透力强。京胡定弦里、外弦相差五度,往往是根据唱腔的需要
来决定高低,采用首调唱名。过去的琴师在定弦时有意将里弦定得稍稍低一些,造成一
种特殊的效果,现在大都不采用这样的定弦了。京胡的音域较窄,在给戏曲伴奏时常有“
高拉低唱”或“低拉高唱”的情形,形成独特的托腔风格。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有了。马头琴的琴杆是用硬木
制成的,琴杆上端雕有一只马头,因此叫马头琴。音箱用松木制作,呈梯形,两面蒙马
皮,马皮上绘有美丽的图案,张两根弦,琴弦用马尾制成,与胡琴不同的是,琴弓不是
夹在两根弦的中间,而是在外面拉奏,因此可以奏双音。近年来出现了改良马头琴,用
尼龙弦代替马尾弦,扩大了音箱的尺寸,采用大提琴弓等,改良后的马头琴,音量比传
统马头琴的音量大,而且音色更加明亮。马头琴在演奏时左手既可以按弦,也可以用指
甲顶弦,以获得不同的音色。马头琴经常用于独奏或民歌和说唱的伴奏,也用于合奏,
音色近于人声,柔美圆润,擅长表现抒情、和缓的曲调。马头琴的定弦外弦比内弦低,
传统马头琴定弦为e—a,音域为c到c2;改良马头琴定弦为a—d1,音域为a到f3。
(5)打击乐器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也很悠久,分类大都以发音部分的制作材料为要素,
主要分为金、竹木、革、石等。金类是指用铜等金属制作的打击乐器,如锣、钹、钟、
铃等;竹木类是指用竹或木制作的打击乐器,如梆、板、木鱼等;革类是指蒙有皮革的
各种鼓,如堂鼓、缸鼓、单皮等;石类是指用玉石制作的磬一类的乐器。中国民族打击
乐器中分有固定音高的和无固定音高的,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云锣、编钟、编磬
等;无固定音高的如钹、梆、板鼓、拍板、大锣等。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一般比较强烈,发音响亮,穿透力强,既可以作为节奏乐器,
也可以作为独立演奏的乐器。在西洋管弦乐队中也有时用到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比如大
锣已经是一些西洋管弦乐队的常规乐器了。
堂鼓
堂鼓也叫大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牛皮,鼓框上有四个铜环,吊在木架上,用双木槌击
奏。堂鼓鼓面较大,击打不同的部位能产生不同的音色。敲击鼓心发音低,敲击鼓边发
音高。堂鼓是节奏性乐器,无固定音高,力度变化很大,在乐队里可获得烘托气氛的效
果,在没有指挥时,堂鼓演奏者常担负起乐队指挥的职责,掌握演奏的情绪表达、力
度、速度等。
缸鼓
缸鼓也叫花盆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牛皮,形似花盆。缸鼓用双木槌击
奏。缸鼓在乐队中的作用与堂鼓相似,但声音比堂鼓柔和,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戏
曲伴奏。解放以后,又创制了定音缸鼓,定音缸鼓是在传统缸鼓的基础之上吸取西洋定
音鼓的一些特点形成的。定音缸鼓鼓框用金属制,也有用木制或玻璃钢制的,鼓框周围
装有八副螺丝,用来调节鼓面张力,以改变音高,鼓身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铁架上,转
动鼓身可以微调音高。在铁架下方还有变音踏板,也用来调整音高。定音缸鼓一般为
大、中、小三只一套,一套定音缸鼓的音域为G到e。
排鼓
排鼓是根据民间的中型堂鼓和腰鼓创制的,由五个或六个组成一套,鼓身用木制,两面
蒙皮,两面蒙皮的面积一样,但内径不同,因此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音。鼓身固定在特
制的鼓架上,可以上下调节高度,也可以翻转,鼓面有调音装置。排鼓音响丰富,适于
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多用于较大型的器乐合奏。
板鼓
板鼓也叫单皮,这是因为板鼓是一面蒙皮的,板鼓的鼓框用坚实的木料制作,鼓框的内
壁呈喇叭形,鼓面中间部分稍凸起,叫鼓心。板鼓用两根竹制的鼓签击奏,可采用双
打、单打、闷打等多种演奏技巧,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音色。板鼓的音色脆
响,主要用于戏剧伴奏,在戏剧伴奏中,板鼓的演奏者叫做“鼓佬”,相当于乐队的指
挥,在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达卜
达卜也可写成达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汉语称之为手鼓。在敦煌公元四世纪到
六世纪的北魏时期壁画中就有达卜的形象。达卜的鼓框为木制的圆框,一面蒙羊皮或蟒
皮,沿鼓框内壁钉有一圈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拍击鼓面,或摇动
鼓身振响铁环。达卜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大,技巧丰富,很有民族特
色。在维吾尔族乐队中,达卜经常作为领奏乐器。
大锣
大锣是中国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是用黄铜锤制的圆形薄片,一面边翻起,边上打
有两个小孔,用来系绳。大锣的形制在各地有所不同,一般直径30多公分。大锣用包有
布的软槌击奏,演奏时一手提锣,另一手执槌击锣心或靠近锣边的部分以求得不同的音
色。击锣心时的发音较低,击近锣边时的发音较高且发哑。大锣的声音粗犷、宏亮,余
音长,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
深波锣
深波锣也叫高边大锣,是用于潮州音乐和潮剧伴奏的打击乐器。深波锣的尺寸较大,大
的可达80公分,锣边宽10到15公分,重量达10公斤左右,需悬挂在架子上才能演奏。深
波锣在演奏时用碎布扎成的软槌敲击,音色淳厚、低沉,余音长,用在潮洲大锣鼓中
时,深波锣担任基础声部。
小锣
小锣是戏剧伴奏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也叫京小锣。小锣为铜制,直径约22公分,中
心稍凸起。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在锣内缘,右手以一薄木片敲击。小锣的音色柔和、清
澈,余音婉转,在戏剧伴奏中起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
云锣
云锣在元代已经有了,直到今天云锣的样子和当年仍没有多大的区别,云锣是由一些铜
制的小锣按声音高低排列而成,用细绳悬挂在一个木架上,每个小锣用三条细绳,有的
云锣木架下方有一个供手持的柄。每架云锣的小锣悬挂数目不一,常见的为十个,但也
有多至二、三十个的,经改革后的云锣,小锣的数目已增加到三十八个。云锣在演奏时
用一个或两个小木槌敲击小锣,小槌分软、硬两种,硬槌敲击的声音响亮、清脆;软槌
敲击的声音柔和、含蓄。在演奏行乐时,使用木架下方有柄的,一手持云锣柄另一手击
奏;演奏坐乐时,使用无柄的云锣,云锣架固定在桌子上,用双手执双槌击奏。云锣可
奏出旋律,也可作为节奏乐器,主要用在民族乐器的器乐合奏中。
钹
钹也叫镲,是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打击乐器,钹为铜制圆盘形,中间凸起,中
心有孔,系以绸带,供手持。每副两片,互相碰击发声。大钹直径30至35公分,小钹直
径12至17公分。钹有多种击奏手法,有双击、磨击、闷击等,大钹也可以用鼓槌单击。
大钹声音宏亮,小钹声音清脆。钹多用于器乐合奏,戏曲和民间歌舞如秧歌的伴奏。
拍板
拍板也称檀板或绰板,唐朝就已经有了,当时的拍板由九块或六块长方形木板组成,双
手合击发音。现代的拍板一般由三块紫檀或黄杨等硬质木料制作的长方形木板组成,两
块板以细丝弦扎成一体,再用布带与另一块板连结,演奏时一手执单片板,通过手的摇
动使两组板相碰击。拍板发音脆响,是节奏性乐器,常出现在节奏强拍上,节奏强拍被
称为“板”即由此而来。拍板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一般由演奏板鼓的鼓佬兼奏拍板。
乐队常用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1)吹奏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竹、木制品。发音原理上很像西洋乐器的木管乐器,也
分两种,即无簧的和有簧的。无簧的以笛和萧为代表,有簧的以唢呐和笙为代表。吹奏
乐器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考古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看,估计有些已有一、两千年无重
大变化了。中国地域宽广,历史久远,因此造成不同名称的乐器可能区别不大,而同名
的乐器内部又可能种类繁多。目前大多数吹奏乐器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没有变音装
置,转调极为困难,经常要通过更换乐器来适应不同的调,然而随着文化的进步,许多
吹奏乐器已经有了改革,比如笛子已有利用接管来改变基音,用加键来增加半音的了。
虽然经改革的乐器在形制上尚无统一标准,但势必优胜劣汰,最终产生出公认的标准乐器。
笛
笛也叫笛子、竹笛、横笛,用竹子打通竹节后制成,一般有一个吹孔、一个笛膜孔、六
个指孔,笛膜孔上贴以苇内薄膜或竹内薄膜,以扩大音量并使音色清脆明亮,但也有不
开笛膜孔的,声音较为厚实、沉稳。笛的种类很多,各个时期及各个地方的形制亦不统
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常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的叫梆笛,声音高亢清脆;一种多用
来伴奏昆曲的叫曲笛,较梆笛粗且长,声音较柔和圆润。笛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
伴奏,在民间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笛往往能产生独特的效
果。梆笛多为G调,曲笛多为D调。
箫
箫也叫洞箫、单管、竖吹,用竹子制成,竹节除顶上一个不打通外,其余的打通,然后
在顶节与管身接合处开一半椭圆形吹孔,管身开六个指孔,最上面一个指孔开在后面,
其余五个开在前面。箫的历史已千年以上,据认为唐宋时期的尺八是箫的前身。箫的音
色圆润柔和,适于演奏缓慢悠长的曲调,常用于独奏。
唢呐
唢呐也叫喇叭,小唢呐也叫海笛。以锥形木质为管身,上端装苇哨,下端装铜质喇叭
口,管身上开八个指孔,第七孔在后面。唢呐是中国民间极具特色的吹奏乐器,音色高
亢响亮,使用很广,常用作独奏、合奏、戏曲伴奏,是民间吹打乐的必备乐器。常用的
唢呐是D调的。
笙
笙的起源至少两千年以上了,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战国初期曾侯乙的墓中就出土了与
现代笙极相近的十四簧笙。现代笙的形制为金属笙斗上插一组竹制笙管,右面留有供手
指插入的缺口。簧片为铜制,吹吸均可发音。笙斗侧面接一金属管为吹嘴。现代常用的
为十七簧笙,分高音笙和中音笙两种,中音笙比高音笙低八度。高音笙的音域为a1到
d3,中音笙的音域为a到d2。笙的音色饱满丰厚,常用于合奏、伴奏、独奏,又是民间吹
打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管
管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前身是隋、唐盛行的筚篥。管为木制圆柱
形,管身上开有八个指孔,前面七个,后面一个,与唢呐相类,管口插苇制哨子。管的
声音高亢嘹亮,在北方管乐中常处于领奏地位,是河北吹歌的主要乐器。
(2)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谓丝竹的“丝”即是指这类乐器,发音
原理均为以手或义甲拨动两端固定的弦,使之振动发音。这类乐器分两种,一种是横
式,即演奏时弦呈水平,如琴、筝等;另一种是竖式,演奏时弦呈垂直,如琵琶、三弦等。
琵琶
琵琶是我国主要的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琵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秦
代老百姓修长城时发明的娱乐乐器,另一说是汉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此外还有说今天
的琵琶是上述两种乐器结合演变而成的。总之,今天的琵琶的形制大约是在唐、宋时就
已固定下来了。现代琵琶为木制半梨形音箱,薄桐木板面,琴颈向后弯,琴杆与琴面上
设六相二十四品,张四弦。弦初为丝质,现已普遍改用金属或尼龙混合弦了。琵琶音色
清脆明亮,常用于歌唱、曲艺和歌舞的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现代四弦琵琶定
弦为A—D—E—a。音域为A到e3。
柳琴
柳琴是苏北、鲁南一带常用的弹拨乐器,也叫柳叶琴。形状像琵琶而小,初为两弦到三
弦七品至九品,经改革后,现多为四弦二十四品至二十八品。柳琴用拨子弹奏,原是柳
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在是民族乐队高音声部的重要乐器,有时也用于独奏。定弦为g
—d1—g1—d2。音域为g到g4。
三弦
三弦是始于元代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音箱近椭圆形,扁平,两面蒙蛇
皮,琴杆为红木或□□硬木,无品,张三根弦,弦过去多用丝制成,现在常用尼龙制
成。三弦演奏时使用骨制义甲拨弦。南方曲弦较小,多用来伴奏昆曲、弹词;北方书弦
较大,多用来作说唱伴奏或戏曲伴奏。曲弦定弦为A—d—a,音域为A到a2;或定弦为d—a—
d1,音域为d到d3。书弦定弦为G—d—g,音域为G到g2。
阮
阮创制于东汉,通称月琴。据说晋朝人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又叫阮咸,显然今
天称这种乐器为阮是阮咸的略称。阮为圆形音箱,面为桐木板,开有两个圆形音孔,一
般为四弦十二品。有大、中、小三种形制。现在常用的是大阮和中阮,是民乐队重要的
弹拨乐器。大阮定弦为C—G—d—a,音域为C到c1。中阮定弦为G—d—a—e1,音域为G到e3。
月琴
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音箱为木制圆形,也有六角或八角形的,琴面、琴背
均为桐木板,张四弦,二十四品,用拨子弹奏。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
器乐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月琴的声音清脆,但音量较小,定弦为g—d1—
g1—d2,音域为g到c4。
筝
筝是极为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是在秦地流
行,所以古代文献上叫它做“秦筝”。筝的琴体是用整块桐木雕成,底部平坦,有两个音
孔,叫做“越”。筝面为弧形,面上张有琴弦,弦下撑以“雁柱”,像琴马,移动雁柱可以
调整音高。现代的筝有十六弦的和二十一弦的两种。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按弦,右手弹
弦。筝的音色清越激昂,适于独奏。
(3)打弦乐器
打弦乐器是靠物体击打琴弦发声的乐器,目前主要指扬琴。
扬琴
扬琴也叫洋琴、打琴,是明、清时期从中东经海上传入我国的,开始在广东沿海一带流
行,后来逐渐流行到各地。扬琴是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适于器乐合奏和独奏。扬
琴琴体呈梯形,左右两边安装弦轴,琴弦为金属制,固定在弦轴上,弦轴转动可调节弦
的张紧度,以改变音高。演奏时是用两支琴竹敲击琴弦,也可以用琴竹拨奏或刮奏。经
过多年的沿革,扬琴的种类很多,目前民乐队常用的扬琴主要有两码条十音柱扬琴、三
码条变音扬琴和四码条变音扬琴,音域可达三至四个八度。另外还有一种改革的大扬
琴,采用了多种技术,设有制音装置,按十二平均律调弦,便于转调,音域有四个八
度,是较高级的乐器。
(4)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出现的时间较晚,主要是指胡琴一类的乐器。这类乐器通常被认为是汉以后由
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据说这类乐器的前身是一种用竹片拉奏的叫做“奚琴”的乐
器。这类乐器因年代、地区的不同而有繁多的种类,但无论外形、演奏方法或发音原
理,都十分相近。事实上,时至今日,这类乐器仍在不断地改革,或者说是在不断地增
加新的品种。拉弦乐器是马尾弓毛与琴弦摩擦,琴弦振动通过共鸣体而发声的,因此发
音连续、绵长,也更富有歌唱性。拉弦乐器一般都没有品位,可以奏出变音和滑音,表
现力非常丰富。
二胡
二胡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乐器,也叫“胡琴”或“南胡”,由一个竹制或木制的琴筒、一
根硬木琴杆和琴轸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琴筒的一端蒙蟒皮,另一
端置雕花音窗。琴杆的上端是一个弯形的琴头,琴头下面装有两个菊花形硬木琴轸,上
边一个张里弦,下边一个张外弦,竹弓的弓毛夹在两根琴弦之间。琴弦过去多用蚕丝制
成,现在已改用金属制作。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重要的乐器,长于
演奏细腻的抒情曲调,有人声之美。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偶尔也有四度定弦的,五
度定弦为d1—a1,音域为d1到d4。
高胡
高胡与二胡的外形非常接近,是著名的广东音乐演奏家吕文成(1898~1981)创制的乐
器。他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将外弦由丝弦改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演奏时
用两膝夹住琴筒拉奏。高胡的音色与二胡有所区别,它的音色更加秀丽明亮,富有特
点,是广东音乐中主要的乐器,在大型民族乐队中,高胡常用作高音弦乐器。高胡的定
弦在一般民族乐队为a1—e2,在广东音乐中为g1—d2,音域为a1到e4。
革胡
革胡是新近出现的低音拉弦乐器,它是本世纪五十年代由杨雨森根据二胡和□□一些拉
弦乐器的特点发明的。革胡有四根弦,弓与琴弦分开。革胡与□□拉弦乐器不同的是它
有一套巧妙的振动传递系统,琴弦由铲状琴马支撑,琴筒下方装有可伸缩的支柱,马冠
有琴弦沟以撑弦,钢制马轴通过琴筒一侧的长方形穿孔进入筒内,孔的两侧有马轴架支
持马轴。马脚与六足形音柱连接,音柱的另一端公布于皮膜的中心。当琴弦振动时,振
动力通过马轴,使马足的振动通过六支音柱脚传于皮膜。革胡的音色低沉、浑厚,是民
族乐队中的低音乐器。革胡的定弦为:C—G—d—a,音域为C到e3。
板胡
板胡也叫梆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板胡和二胡有些相似,但琴筒是近似球形的,
用椰壳或硬木制成,琴筒上蒙桐木板,所以叫板胡。板胡的琴杆较粗,是用硬木料制作
的,琴杆上凿有弦轴箱,张两根琴弦,弓毛夹在两根弦中间拉奏。琴弦过去是生丝的,
现在多用金属弦了。板胡是中国北方多种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高
亢、明亮、坚实,非常有特点。板胡有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几种,民乐队常
用高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可四度定弦或五度定弦,高音板胡的定弦为d2—a2,音域为
d2到d4。
京胡
京胡俗称胡琴儿,是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大约清代乾隆年间产生。京胡的琴筒
和琴杆为竹制,菊花形琴轸用硬木制,琴筒蒙蛇皮,张两根丝弦或金属弦,琴马竹制,
也有人用折断的火柴棍作琴马,音色更加脆响。京胡除用于戏曲伴奏外,偶然也用于独
奏,京胡的音色高亮,穿透力强。京胡定弦里、外弦相差五度,往往是根据唱腔的需要
来决定高低,采用首调唱名。过去的琴师在定弦时有意将里弦定得稍稍低一些,造成一
种特殊的效果,现在大都不采用这样的定弦了。京胡的音域较窄,在给戏曲伴奏时常有“
高拉低唱”或“低拉高唱”的情形,形成独特的托腔风格。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有了。马头琴的琴杆是用硬木
制成的,琴杆上端雕有一只马头,因此叫马头琴。音箱用松木制作,呈梯形,两面蒙马
皮,马皮上绘有美丽的图案,张两根弦,琴弦用马尾制成,与胡琴不同的是,琴弓不是
夹在两根弦的中间,而是在外面拉奏,因此可以奏双音。近年来出现了改良马头琴,用
尼龙弦代替马尾弦,扩大了音箱的尺寸,采用大提琴弓等,改良后的马头琴,音量比传
统马头琴的音量大,而且音色更加明亮。马头琴在演奏时左手既可以按弦,也可以用指
甲顶弦,以获得不同的音色。马头琴经常用于独奏或民歌和说唱的伴奏,也用于合奏,
音色近于人声,柔美圆润,擅长表现抒情、和缓的曲调。马头琴的定弦外弦比内弦低,
传统马头琴定弦为e—a,音域为c到c2;改良马头琴定弦为a—d1,音域为a到f3。
(5)打击乐器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也很悠久,分类大都以发音部分的制作材料为要素,
主要分为金、竹木、革、石等。金类是指用铜等金属制作的打击乐器,如锣、钹、钟、
铃等;竹木类是指用竹或木制作的打击乐器,如梆、板、木鱼等;革类是指蒙有皮革的
各种鼓,如堂鼓、缸鼓、单皮等;石类是指用玉石制作的磬一类的乐器。中国民族打击
乐器中分有固定音高的和无固定音高的,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云锣、编钟、编磬
等;无固定音高的如钹、梆、板鼓、拍板、大锣等。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一般比较强烈,发音响亮,穿透力强,既可以作为节奏乐器,
也可以作为独立演奏的乐器。在西洋管弦乐队中也有时用到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比如大
锣已经是一些西洋管弦乐队的常规乐器了。
堂鼓
堂鼓也叫大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牛皮,鼓框上有四个铜环,吊在木架上,用双木槌击
奏。堂鼓鼓面较大,击打不同的部位能产生不同的音色。敲击鼓心发音低,敲击鼓边发
音高。堂鼓是节奏性乐器,无固定音高,力度变化很大,在乐队里可获得烘托气氛的效
果,在没有指挥时,堂鼓演奏者常担负起乐队指挥的职责,掌握演奏的情绪表达、力
度、速度等。
缸鼓
缸鼓也叫花盆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牛皮,形似花盆。缸鼓用双木槌击
奏。缸鼓在乐队中的作用与堂鼓相似,但声音比堂鼓柔和,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戏
曲伴奏。解放以后,又创制了定音缸鼓,定音缸鼓是在传统缸鼓的基础之上吸取西洋定
音鼓的一些特点形成的。定音缸鼓鼓框用金属制,也有用木制或玻璃钢制的,鼓框周围
装有八副螺丝,用来调节鼓面张力,以改变音高,鼓身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铁架上,转
动鼓身可以微调音高。在铁架下方还有变音踏板,也用来调整音高。定音缸鼓一般为
大、中、小三只一套,一套定音缸鼓的音域为G到e。
排鼓
排鼓是根据民间的中型堂鼓和腰鼓创制的,由五个或六个组成一套,鼓身用木制,两面
蒙皮,两面蒙皮的面积一样,但内径不同,因此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音。鼓身固定在特
制的鼓架上,可以上下调节高度,也可以翻转,鼓面有调音装置。排鼓音响丰富,适于
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多用于较大型的器乐合奏。
板鼓
板鼓也叫单皮,这是因为板鼓是一面蒙皮的,板鼓的鼓框用坚实的木料制作,鼓框的内
壁呈喇叭形,鼓面中间部分稍凸起,叫鼓心。板鼓用两根竹制的鼓签击奏,可采用双
打、单打、闷打等多种演奏技巧,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音色。板鼓的音色脆
响,主要用于戏剧伴奏,在戏剧伴奏中,板鼓的演奏者叫做“鼓佬”,相当于乐队的指
挥,在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达卜
达卜也可写成达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汉语称之为手鼓。在敦煌公元四世纪到
六世纪的北魏时期壁画中就有达卜的形象。达卜的鼓框为木制的圆框,一面蒙羊皮或蟒
皮,沿鼓框内壁钉有一圈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拍击鼓面,或摇动
鼓身振响铁环。达卜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大,技巧丰富,很有民族特
色。在维吾尔族乐队中,达卜经常作为领奏乐器。
大锣
大锣是中国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是用黄铜锤制的圆形薄片,一面边翻起,边上打
有两个小孔,用来系绳。大锣的形制在各地有所不同,一般直径30多公分。大锣用包有
布的软槌击奏,演奏时一手提锣,另一手执槌击锣心或靠近锣边的部分以求得不同的音
色。击锣心时的发音较低,击近锣边时的发音较高且发哑。大锣的声音粗犷、宏亮,余
音长,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
深波锣
深波锣也叫高边大锣,是用于潮州音乐和潮剧伴奏的打击乐器。深波锣的尺寸较大,大
的可达80公分,锣边宽10到15公分,重量达10公斤左右,需悬挂在架子上才能演奏。深
波锣在演奏时用碎布扎成的软槌敲击,音色淳厚、低沉,余音长,用在潮洲大锣鼓中
时,深波锣担任基础声部。
小锣
小锣是戏剧伴奏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也叫京小锣。小锣为铜制,直径约22公分,中
心稍凸起。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在锣内缘,右手以一薄木片敲击。小锣的音色柔和、清
澈,余音婉转,在戏剧伴奏中起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
云锣
云锣在元代已经有了,直到今天云锣的样子和当年仍没有多大的区别,云锣是由一些铜
制的小锣按声音高低排列而成,用细绳悬挂在一个木架上,每个小锣用三条细绳,有的
云锣木架下方有一个供手持的柄。每架云锣的小锣悬挂数目不一,常见的为十个,但也
有多至二、三十个的,经改革后的云锣,小锣的数目已增加到三十八个。云锣在演奏时
用一个或两个小木槌敲击小锣,小槌分软、硬两种,硬槌敲击的声音响亮、清脆;软槌
敲击的声音柔和、含蓄。在演奏行乐时,使用木架下方有柄的,一手持云锣柄另一手击
奏;演奏坐乐时,使用无柄的云锣,云锣架固定在桌子上,用双手执双槌击奏。云锣可
奏出旋律,也可作为节奏乐器,主要用在民族乐器的器乐合奏中。
钹
钹也叫镲,是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打击乐器,钹为铜制圆盘形,中间凸起,中
心有孔,系以绸带,供手持。每副两片,互相碰击发声。大钹直径30至35公分,小钹直
径12至17公分。钹有多种击奏手法,有双击、磨击、闷击等,大钹也可以用鼓槌单击。
大钹声音宏亮,小钹声音清脆。钹多用于器乐合奏,戏曲和民间歌舞如秧歌的伴奏。
拍板
拍板也称檀板或绰板,唐朝就已经有了,当时的拍板由九块或六块长方形木板组成,双
手合击发音。现代的拍板一般由三块紫檀或黄杨等硬质木料制作的长方形木板组成,两
块板以细丝弦扎成一体,再用布带与另一块板连结,演奏时一手执单片板,通过手的摇
动使两组板相碰击。拍板发音脆响,是节奏性乐器,常出现在节奏强拍上,节奏强拍被
称为“板”即由此而来。拍板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一般由演奏板鼓的鼓佬兼奏拍板。
发表于 2010/4/11 2:1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