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浏览量:1370 回帖数:0
1楼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提到: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譬如这次的飞天,难度不小,层次丰富,力度、速度变化很多,而且专场就以此为题,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washnew (横云.天天加班) 于 2007年06月02日10:49:37 星期六 提到: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想当年,sigh。。。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0:52:31 星期六 提到:
washnew来给大家忆苦思甜一下吧……
.................(以下省略)
☆──────────────────────────────────────☆
duduzhu (『阿根』無限舞台任精) 于 2007年06月02日11:40:50 星期六 提到:
我刚来的时候也还是很萧瑟吧
washnew来给大家忆苦思甜一下吧……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17:28 星期六 提到: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我也没偷……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以下引言省略...)
☆──────────────────────────────────────☆
Newphy (天堂.妈妈,我爱你! ) 于 2007年06月02日12:29:09 星期六 提到: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我的印象中好像不是苏堤,是喜悦吧?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Newphy (天堂.妈妈,我爱你! )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1:30 星期六 提到: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我刚来的时候也还是很萧瑟吧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7:01 星期六 提到: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8:46 星期六 提到:
可是你演出发挥还不错么,是不是啊?:P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43:26 星期六 提到:
我都不敢听……看来你的要求真的不高
可是你演出发挥还不错么,是不是啊?:P
☆──────────────────────────────────────☆
horizon (日登无射,庚即无妄) 于 2007年06月02日12:51:51 星期六 提到:
很好的经验之谈,看了一遍,我现在就紧张起来了……
就着晶晶儿描好的格子我也来乱扯两句。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看法大体一致,不过我建议飞天放在第二或第三个而不要放在开场,第一个安排一个比
较保险又比较热闹的不太长的曲子,因为我的体会,最紧张的时候是开场以前,难度最
高的曲子大家心里尤其没数,还是应该有一两首在前面先热一下身状态才上得来,手才
松得下来。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非常同意!这种麻木状态是最糟糕的,会丧失所有的乐感,而且大家平时的排练都是排排
停停,往往不适应这种长时间的连续奋战。个别演奏员麻木还好些,要是指挥也麻木起来
是非常可怕的。我不揣冒昧提出一种方案缓解这种状况——换人。如果有个别曲目对猪猪
的依赖性不那么强,尤其是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不看指挥也能奏个大概的曲子不妨考虑
换晶晶儿来指挥,给猪猪留出休息时间,缓解疲劳。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指挥,体力和耐
力没有经过足够的磨练。这样比较有利于猪猪专心于高难度曲目。当然临时换指挥有一定
的风险,所以只是一个提议的方案,如果不可能也很正常,那就靠猪猪自己调节了。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这部分体会几乎完全一致,但我想指出,指挥有很多很多的责任,其中重要的却经常被
忽视的一点,是乐队成员们精神状态的带动。指挥上了台千千万万要镇定,要用眼神和
隐蔽的笑意时时跟演奏员们保持目光交流。相信我,团员们平时再不看指挥,到了这种
比较紧张的状态下一定都会不停留意指挥的神情,所以指挥切不可目视远方无视众人,
要让大家从自己的眼神里找到信心。至于速度比平时快这几乎是总要发生的,紧张状态
下演奏员的手一般也会比平时演奏快板更伶俐,所以对快板倒也未必一定要压抑大家临
场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指挥,正式演出时动作和表情比平时夸张些为好,容
易把大家的紧张化为推动音乐的□□,切不可太过拘谨。当然慢板部分多给自己自我暗
示压制速度是应该的。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制音的问题其实很重要,不但是打击部,所有有余音的乐器(尤其是弹拨)都该注意,
曲子结束后在适当的时候用手止住琴弦的震动,才会有神完气足的效果。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话筒必须走场时反复调试,派耳朵灵的同学在现场不同位置监听,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
不过分。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同样建议彩排的时候请DV的同学过来摸摸路子然后大家提提意见。去年的录像犯了专业
上最大的错误,就是视场转变的时候不是慢慢划过而是迅速转换,后果么,大家都看到
了。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这个非常同意,不过我一直反对各种多撑时间的做法。还有大家上场的时候最好稍微留
意一点体态,不慌不忙款款走出才是正道。虽然是细节,注意一点总是好些。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其实这样安排加演曲目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返场曲、或者叫安可曲的本意,我个人不觉得
把最后两首曲子定格为安可曲有多大的必要,只要作为正常曲目演出就可以了。
可以把《花好月圆》放在最后一个,甚至不妨仿效人大的做法,指挥在控制乐队同时可
以带领观众鼓掌打拍子,咱们不想哗众取宠,不过这种跟观众距离本来就比较远的音乐
会适当增加一点互动也未尝不可。至于托儿,还是……肯定会被识破然后被骂得很惨,
甚至葬送一部分前面给观众留下的好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duduzhu (『阿根』無限舞台任精) 于 2007年06月02日13:24:31 星期六 提到: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比较晚啊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
horizon (日登无射,庚即无妄) 于 2007年06月02日13:33:23 星期六 提到: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赞这个绰号
☆──────────────────────────────────────☆
methyl (老麦) 于 2007年06月02日16:47:23 星期六 提到:
托,我算一个!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
CyberSnoopy (Learn to Love@瀚) 于 2007年06月03日08:20:52 星期天 提到:
这个有印象,呵呵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
smallwonder (smallwonder) 于 2007年06月07日09:21:18 星期四 提到:
不给我话筒,先哭一下T_T~~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
smallwonder (smallwonder) 于 2007年06月07日09:26:25 星期四 提到: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从排练录音听来,这次排的曲子速度普遍偏慢了
尤其快板的地方,感觉软绵绵的,上台要是能激动一点可能还好些
只要别慢板激动快板冷静就行^_<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提到: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譬如这次的飞天,难度不小,层次丰富,力度、速度变化很多,而且专场就以此为题,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washnew (横云.天天加班) 于 2007年06月02日10:49:37 星期六 提到: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想当年,sigh。。。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0:52:31 星期六 提到:
washnew来给大家忆苦思甜一下吧……
.................(以下省略)
☆──────────────────────────────────────☆
duduzhu (『阿根』無限舞台任精) 于 2007年06月02日11:40:50 星期六 提到:
我刚来的时候也还是很萧瑟吧
washnew来给大家忆苦思甜一下吧……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17:28 星期六 提到: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我也没偷……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以下引言省略...)
☆──────────────────────────────────────☆
Newphy (天堂.妈妈,我爱你! ) 于 2007年06月02日12:29:09 星期六 提到: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我的印象中好像不是苏堤,是喜悦吧?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Newphy (天堂.妈妈,我爱你! )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1:30 星期六 提到: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我刚来的时候也还是很萧瑟吧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7:01 星期六 提到: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
ginger (长耳鹧鸪) 于 2007年06月02日12:38:46 星期六 提到:
可是你演出发挥还不错么,是不是啊?:P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
shuchong (ruan小露子) 于 2007年06月02日12:43:26 星期六 提到:
我都不敢听……看来你的要求真的不高
可是你演出发挥还不错么,是不是啊?:P
☆──────────────────────────────────────☆
horizon (日登无射,庚即无妄) 于 2007年06月02日12:51:51 星期六 提到:
很好的经验之谈,看了一遍,我现在就紧张起来了……
就着晶晶儿描好的格子我也来乱扯两句。
标 题想到一些专场里容易忽略的问题
发信站迷天 (2007年06月02日10:47: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WWWPOST
参加了三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看法大体一致,不过我建议飞天放在第二或第三个而不要放在开场,第一个安排一个比
较保险又比较热闹的不太长的曲子,因为我的体会,最紧张的时候是开场以前,难度最
高的曲子大家心里尤其没数,还是应该有一两首在前面先热一下身状态才上得来,手才
松得下来。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非常同意!这种麻木状态是最糟糕的,会丧失所有的乐感,而且大家平时的排练都是排排
停停,往往不适应这种长时间的连续奋战。个别演奏员麻木还好些,要是指挥也麻木起来
是非常可怕的。我不揣冒昧提出一种方案缓解这种状况——换人。如果有个别曲目对猪猪
的依赖性不那么强,尤其是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不看指挥也能奏个大概的曲子不妨考虑
换晶晶儿来指挥,给猪猪留出休息时间,缓解疲劳。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指挥,体力和耐
力没有经过足够的磨练。这样比较有利于猪猪专心于高难度曲目。当然临时换指挥有一定
的风险,所以只是一个提议的方案,如果不可能也很正常,那就靠猪猪自己调节了。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这部分体会几乎完全一致,但我想指出,指挥有很多很多的责任,其中重要的却经常被
忽视的一点,是乐队成员们精神状态的带动。指挥上了台千千万万要镇定,要用眼神和
隐蔽的笑意时时跟演奏员们保持目光交流。相信我,团员们平时再不看指挥,到了这种
比较紧张的状态下一定都会不停留意指挥的神情,所以指挥切不可目视远方无视众人,
要让大家从自己的眼神里找到信心。至于速度比平时快这几乎是总要发生的,紧张状态
下演奏员的手一般也会比平时演奏快板更伶俐,所以对快板倒也未必一定要压抑大家临
场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指挥,正式演出时动作和表情比平时夸张些为好,容
易把大家的紧张化为推动音乐的□□,切不可太过拘谨。当然慢板部分多给自己自我暗
示压制速度是应该的。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因而我觉得,台上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
压住,压住,冷静,冷静。
3. 打击
制音的问题其实很重要,不但是打击部,所有有余音的乐器(尤其是弹拨)都该注意,
曲子结束后在适当的时候用手止住琴弦的震动,才会有神完气足的效果。
打击组人才济济,家伙也不少(是不是就是这个组乐器花的钱最多了?),相对于
我们目前的规模而言,打击实在是太过丰满了。打起锣鼓来,可能还是要悠着点儿,考
虑一下乐队音响的平衡,注意一些力度层次的变化。还有锣、镲、鼓,发音后声响会持
续一段时间,在很多时候容易造成音响浑浊,这个问题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去年丰收锣
鼓里体现的最明显,还请打击组的同志们在必要的时候注意一下制音。
4. 话筒
话筒必须走场时反复调试,派耳朵灵的同学在现场不同位置监听,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
不过分。
对着嘴唱歌用的普通话筒不能胜任音乐会的任务,前年就倒在这上面了。去年的话
筒还不错,但摆放的位置还值得认真考虑一下,应该不需要靠在乐器边上,可以稍稍拉
开一些距离,拾取乐队而不是乐器的声音。靠前排的拉弦、弹拨两个声部毫无疑问要话
筒。弹拨那边,建议给琵琶组的话筒稍远一些,阮族的话筒近一些。琵琶的能量还是很
大的,以往我们的录音老感觉是“琵琶与乐队”(-_-b)。拉弦组现在人少,可以稍稍调
高话筒的音量,但副作用是出的问题会更容易被发现。筝现在还是位于扬琴身后吧,这
个东西似乎是不怎么能够打动话筒的,飞天里头作用还不小,建议单给一个话筒,音量
要调好。至于打击与吹管,凶悍得不行得两个声部,就不要照顾它们了。还可以和音响
师商量一下,稍稍给点儿回声、混响什么的,有助于使乐声显得丰满湿润,但不能太
过,避免声音浑浊。具体参数记不清了,可参阅咱们学校自己出版的《音乐物理学导
论》,嗯,这本书etomer有。
5. DV
同样建议彩排的时候请DV的同学过来摸摸路子然后大家提提意见。去年的录像犯了专业
上最大的错误,就是视场转变的时候不是慢慢划过而是迅速转换,后果么,大家都看到
了。
最好请个比较了解民族器乐的摄像,避免去年录像里的镜头乱拉,找不着谁在发声
的情况……(-_-b),或者另派一个“摄像参谋”吧……
6. 串场
这个非常同意,不过我一直反对各种多撑时间的做法。还有大家上场的时候最好稍微留
意一点体态,不慌不忙款款走出才是正道。虽然是细节,注意一点总是好些。
主持人报幕的时间,这个节目的演奏人员就可以乘机上场了,报幕结束,稍等就可
以开演。最好不要等主持人下台了再从侧门里姗姗来迟,显得衔接不够紧凑。当然,想
要多撑会儿时间,就可以无视这一条……
7. 返场曲
其实这样安排加演曲目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返场曲、或者叫安可曲的本意,我个人不觉得
把最后两首曲子定格为安可曲有多大的必要,只要作为正常曲目演出就可以了。
可以把《花好月圆》放在最后一个,甚至不妨仿效人大的做法,指挥在控制乐队同时可
以带领观众鼓掌打拍子,咱们不想哗众取宠,不过这种跟观众距离本来就比较远的音乐
会适当增加一点互动也未尝不可。至于托儿,还是……肯定会被识破然后被骂得很惨,
甚至葬送一部分前面给观众留下的好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
“最后”一支曲子奏完,返场之前,按惯例,指挥该先下场,台下最好有“托儿”,带
着观众“XX X, XX X”得鼓掌(好假哦,^_^),免得不明就里的观众离场了……指挥再上
场,完成encore。嗯,这样ms更formal一点儿……不过这也就是形式问题,大家可以无视……
暂且想到这么多,有了新念头,再发文,预祝专场顺利,:D
☆──────────────────────────────────────☆
duduzhu (『阿根』無限舞台任精) 于 2007年06月02日13:24:31 星期六 提到: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比较晚啊
你刚来的时候?
不是还有我在前头嘛
那年我啥都不会,就被晶晶儿赶着一个人上专场了
☆──────────────────────────────────────☆
horizon (日登无射,庚即无妄) 于 2007年06月02日13:33:23 星期六 提到: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赞这个绰号
☆──────────────────────────────────────☆
methyl (老麦) 于 2007年06月02日16:47:23 星期六 提到:
托,我算一个!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
CyberSnoopy (Learn to Love@瀚) 于 2007年06月03日08:20:52 星期天 提到:
这个有印象,呵呵
我那时候最惨,被小老头拎着一个星期就上场了
☆──────────────────────────────────────☆
smallwonder (smallwonder) 于 2007年06月07日09:21:18 星期四 提到:
不给我话筒,先哭一下T_T~~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
smallwonder (smallwonder) 于 2007年06月07日09:26:25 星期四 提到:
参加了四次专场,教训不少,零零散散想到一些音乐会里容易忽略的问题,写出来
供大家参考吧。
1. 节目次序
一般而言,刚开场的时候,大家的情绪还是很饱满的,越往后面,演奏员与指挥的
感觉越“木”,越不容易控制,过去两年的专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05年,开场三十里
铺完成度还不错,到后头京调、月儿高,力度、速度、层次的感觉都失去了,几乎就在
做音符,苏堤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全体偷油(还好琵琶忘了偷)。06年,开场丰收锣鼓、
瑶族,除了些小毛病,都还不错,甚至热情得有点儿过份;最后渔歌,这份热情有点儿
木得收不住了,加上曲子又比较长,连音准都不太控制得了。虽然按惯例,应该把分量
最重的曲子放在偏后的位置,但我个人还是建议我们别这样做——水平还撑不住那么久。
不好出漏子,强烈建议放在前半场,甚至是开场或紧随着开场的曲目。可以考虑把达姆
达姆放在尾巴,毕竟它形象比较单一,情绪容易把握,而且也更热闹。至于加演,今年
可以破天荒的有两个了,花好和跳月。
2. 速度,速度
从排练录音听来,这次排的曲子速度普遍偏慢了
尤其快板的地方,感觉软绵绵的,上台要是能激动一点可能还好些
只要别慢板激动快板冷静就行^_<
舞台演出的时候,大家速度通常会比排练时快,也许是现场气氛使然吧,无论是指
挥还是演奏员都是如此。去年丰收锣鼓,速度就稍偏快了些,驼铃也有加速现象,渔歌
快板整个儿就加得走形了(也许是时代进步,帆船改汽船了,^_^)。这种情况应该尽量
避免。指挥对乐队的速度应该负主要的责任(:P),但我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在很多段
落,大部分的演奏员并不怎么看指挥,有点儿指挥跟着乐队跑的意思,而且这种状态看
(以下引言省略...)
发表于 2010/7/15 22: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