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背后的典故(二)

楼主

kangta [离线]

0☆☆☆☆☆

发帖数:89 积分:295
1楼

六、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
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
居易的《琵琶行》。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
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史上
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
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
为《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
虚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诗人,甚至不入《旧唐书》人物列传。《旧唐书》只是在贺知章
的列传里简略的提到了张若虚。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是初唐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大家,两人都是杜甫“饮
中八仙”诗中的绝顶人物。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及与贺知章和张旭。《全唐
诗》里只有两首张若虚的诗,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为《代答孤梦
远》。

  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
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
题,属乐府清商曲,据说此曲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在隋唐时较为流行。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其格调与境界远在同题的宫廷诗之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
一开始便立意高远,气势雄浑。从春江到海潮,从江树到花林,从月升到月落,从现实
到梦境,张若虚给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图景,苍茫深阔,静谧优美。“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四句,历来被认为包
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用闻一多的话来说,“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
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此诗结尾有游子思归、离愁别恨等情绪,虽略显感伤,
仍不减大气。

  奇怪的是,从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一
篇旷世杰作了。自明代以后的唐诗选本里才开始收录这首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
评价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
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
一》中说此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
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末王闿运在《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评此诗说:“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极高。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
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清除了盛唐的路”,为雄奇壮美的一代盛唐诗
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启承作用。因而,“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进
而称之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兼具初唐气度和盛唐气象。博
大,进取,宽容,唯美,已经成为唐朝的一种“时代气质”。身处初唐与盛唐前期的张
若虚,其作品不自觉流露出时代的“脉象”,这是很自然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盛世之一。近来“盛世”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正如本篇引
言内指出,□□□□舞台上的大对联中的“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即是一
例。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盛世,即汉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
盛世,并暗示中国即将进入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盛世。

  大路看来,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的。汉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国领
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国家。而康乾时代,清朝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表
现,老百姓的生活也较为丰足,但国家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另外,从文化
的角度来看,与唐朝灿烂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代之一。
遍观有清一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变得极为僵化而守旧,不见半点雄浑豪放的诗情,不
见多少流传后世的大作。清朝的悲剧性结局难道与康乾盛世时的自我封闭、文字狱、思
想禁锢毫无关联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
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
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附: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
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
(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
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
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
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
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
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
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
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
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
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
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
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
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
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父做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
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
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
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
“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
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
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
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
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
秋。”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
打柴,*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
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
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
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
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
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
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
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附: 《渔樵问答》之对话内容
  《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由琴伴唱。这里录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
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
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
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
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
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
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
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
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
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八、胡笳本自出胡中,响有余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

  以文采武功来看,曹操应该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一个连魏武都欣赏倍至的
人物,虽是女流,理应属绝顶人物。此人就是蔡琰。

  做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学
方面,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郭沫若这样称赞
《胡笳十八拍》, “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
吐诉出来的绝叫。”郭沫若还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
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而《悲愤诗》,近人以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
品相提并论。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
家。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
贡献甚巨。《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父亲的熏陶
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
“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
并不差谬。”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惨。早年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获罪而被流放。遇赦后,由于
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担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阳。就这样,蔡琰随着父亲亡命江湖十
二年。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
诛后,蔡邕由于t叹息董卓的命运,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杀。兴平年间(公元194—
195 年)天下大乱。战乱之中,蔡琰为匈奴所掳,身陷南匈奴,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
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早年的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
将蔡琰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这段史实,被后人称为“文姬归
汉”。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如今虽然安定,母子却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
见。在这种处境下,蔡琰写下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后来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时值严冬,蔡
琰“蓬首徒行”(即赤足),登门丞相府向曹操请罪。她言辞清辩而哀楚,当时满堂公
卿名士,无不为之动容。曹操说:“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该如何是
好?”蔡琰说:“明公有良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
操听了很受感动,派快马把判书追回,免了董祀的死罪。并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蔡琰换
上。

  后来曹操问蔡琰,“听说夫人家早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
来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经过变乱,都已损失,现在
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
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琰才情之高。

  同时代的丁廙写了篇《蔡伯喈女赋》,其中内容为: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
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
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
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正如赋中最后两句“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所述,蔡琰的晚年相对平和安
定。曹丕曾为丁廙这篇赋作《蔡伯喈女赋序》,序中描述简略的提到了文姬归汉,“家
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
祀。”

  蔡琰生逢乱世,早年家门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运甚为坎坷。也许苦难
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正是这些旁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得蔡琰给后人留下了传
世杰作。她的成就,她的才情,丝毫不弱于建安七子。介于几千年男尊女卑的陋规,
《后汉书》中蔡琰不被单独列传,这使得她无法与同期□□历史人物并列。她的事迹也
不入《儒林》、《文苑》等列传,而是被列于《后汉书.列女传》,篇名为“董祀
妻”。《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
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晓汉、胡音乐。《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据
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而创作的乐曲。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
使《胡箔十八拍》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

  南宋灭亡后,全中国的汉人都做了亡国奴。南宋遗民诗人汪元亮为身在狱中的文天
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这一时期,《胡笳十八拍》在
前南宋的旧臣逸民间很快流传开来。根据《琴书大全》的记载,此曲引起了空前的共
鸣。有人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并出现了如“ 
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和“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等感
□□国的诗句。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
后,也许正是有这类流传广泛的“不胜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
铁”的坚持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化的血脉不绝于缕,不断延续下去。八十多年后,当
抗元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化终得以重生。

九、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后改编为二胡曲。《汉宫秋月》虽列十大古曲之
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
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愁的情绪。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
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而《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
作者是马致远。《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汉初时开国元勋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
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梦想,即有朝一日
能获得被皇帝宠幸的机会。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过。

  葛洪的《京西杂记》中介绍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宫廷画师毛延寿因向王
昭君索贿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王昭君的相貌显得比较普通。由于
宫女太多,汉元帝只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上来选择宫女。这样一来,原本拥有惊人美貌
的王昭君就淹没在众多的宫女里了。此为野史,不足为信。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
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
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是由于“昭君入宫数岁,
不得见御,积悲怨”。与其在宫中过着冷清孤寂的生活,让青春年华年复一年的老去,
不如远赴异域。所以听说和亲的机会后,王昭君果断的毛遂自荐。然而,皇宫内的生活
虽然孤寂,倒也平静,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如何,谁也不知。李白有诗云: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杜甫显然很同情王昭君,他
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诗句。而做为□□家的王安石却从另
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昭君出塞不是件坏事,写诗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
乐在相知心”。

  王昭君出塞时,是否充满了悲怨情绪,后人已无法得知。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是
一个并不轻松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是一次□□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许并不复杂,并
非抱有为“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的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强行解
读了。

  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欲娶昭君。父死
后,子可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
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上书汉成帝求归,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后来只好
服从。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却说,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
于是,“昭君乃吞药而死”。难道历史上的“昭君怨”就是源自这等讹传?

  昭君的结局还算圆满。前一段正在热播的《汉武大帝》汉朝和亲送去的宫女倩儿被
匈奴烧死。虽然是虚构的情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宫女命运的悲惨。

  宫女之怨是个传统话题。汉乐府中有不少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玉阶怨》,
《昭君怨》,《昭君悲》等。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描述后宫的诗体,名为宫词。唐朝张
祜的一首五言绝句《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
前。”即是描述宫女的佳作,写出宫女积郁难遣的深怨。唐朝诗人王建、五代时后蜀花
蕊夫人都曾做过《宫词》百首。

  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另一方面,西汉辞赋家邹阳在《狱中上
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三千嫔妃和宫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
帝一人争宠,怎能不妒。然《汉宫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风的闺
怨。汉代宫娥身材健硕,能陪皇帝骑马、打猎,宫内活动受到的限制也较后世皇宫为
少。因而她们怨则怨矣,本身并不幽闷纤弱。

  汉代宫女中也有不怨的。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讲汉代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
得一手好汤圆。她每天极为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她的诚心感动了皇帝,以后每年正月
十五,汉武帝批准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那一天,元
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宫,与家人团圆。

  且把遥远年代里的幽怨抛在一边,听《汉宫秋月》,品十五元宵,岂非快哉?

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
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
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
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
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
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
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
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
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
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
的结论,即“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
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
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
过这首歌曲。宋玉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
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
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
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
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
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
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
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
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
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毛泽东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一起来。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
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
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
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
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那
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一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ji左的年代里阳
春白雪成了受 批 判 的 对 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的 附庸。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不少资料对古曲《阳春白雪》解题时时,都称它以
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
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
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
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
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
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
非大路所能参透。言犹未尽,此处且做“留白”,与众友共赏析。

发表于 2010/9/20 14:13:30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