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十首现代琵琶曲(转)
浏览量:5196 回帖数:0
1楼
琵琶协奏曲《南京啊!南京!》
下载链接:
http://www.mydcentre.com/club/16035462531642231542167895643124576/Aimo_Sheng_
Nanking.mp3
作曲:盛宗亮 琵琶:张强
协奏:黄大德指挥香港爱乐乐团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muel Wong
【作曲家简介】
盛宗亮先生1955年生于上海,四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钢琴。文革期间赴青海歌舞
团工作,文革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员,1977年毕业并与1982年赴美国深造。
盛宗亮先生是伟大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的关门弟子,也是他唯一一个作曲学生。盛
宗亮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作曲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密歇根大学的全职教授。
【演奏家简介】
张强,出生于陕西西安的琵琶演奏家,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随其父张棣华
学习琵琶。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
后师从吴俊生、邝宇忠、李光华、陈泽民等先生。
【曲目简介】(转贴)
《南京啊!南京!》是一部由乐队和琵琶演奏的作品,曲作者称之为“挽歌”,
总体上表现的是大屠杀给心灵所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和面对强暴的不屈精神。作
品以极弱的力度开始,造成压抑和阴森的气氛,突然间,乐队像炸裂了那样,力度顷
刻全部爆发了出来,造成了惊悚而恐怖的效果,在重复了一次这样的弱音和强音之后,
是一段充满紧张情绪的音乐,当不谐和达到了顶点时,琵琶的独奏出现了。也许出乎
许多人的意料,琵琶的独奏不是哀诉的,而是异常低沉而平静的叙述,倒是背景的管
弦乐队营造出一种悲哀和抑郁的情绪,并适时地以突起的强音来加以渲染;在随后的
两个段落中,小提琴模仿二胡的演奏与琵琶的拨奏相应和,琵琶的急速拨奏与管弦乐
队的急速演奏相呼应,琵琶与管弦乐队之间的交流恰如其分,这是这部作品非常绝妙
的一笔。在乐队的强音之后,一个由弦乐主奏的富于中国民歌特色的优美和舒缓的旋
律仿佛自天边飘来,这段音乐突出的不是悲哀的情绪,而是一种迷人的柔美——那是
中国江南所特有的柔美,当不和谐打断了这种柔美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撕心
裂肺的疼痛;然后乐曲转为宁静,伴随着单簧管的呜咽,琵琶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最后,在死寂中,乐队全奏以愤怒的情绪结束全曲。
在这一作品中,民族乐器琵琶是音乐的主要角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我们知道,由于中国民族乐器普遍共鸣箱比较小,很少有能在音量上与西洋乐
器相抗衡的,所以,如何将二者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始终是一个难题,但这部作品最难
得的一点恰恰就是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在
创作中,曲作者巧妙地将琵琶的音色同管弦乐队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搭配,比如前面提
到的小提琴模仿二胡音色与琵琶音色的搭配,乐队的急速演奏与琵琶的急速拨奏的交
替出现,单簧管的暗色调与琵琶的低婉情调的相衬,就是几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这样
的搭配使琵琶在独奏段落不会被管弦乐队的声音所掩盖,反而使管弦乐队起到了很好
的烘托作用,同时乐队部分也能非常充分地被表现出来,令二者相得益彰,达到水乳
交融的境地。——虽然在以往的中国作品中也有同时使用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的,
但是像这部作品那样能将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并浑然一体的,恐怕前所未有。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琵琶演奏家张强先生,他是盛宗亮音乐作品的忠实诠释者,
在NAXOS于2002年最新录制的《南京啊!南京》中,他担任琵琶演奏,引领我们回顾了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历史。张强的演奏收放自如,非常大气,偏向于理性化,表述情感
时含而不露,颇有婉约之风;这样的演奏表面上看似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起伏,也没
有表面化的哀怨悲苦的倾诉,然而越是有节制的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越会给人的精神
世界带来巨大的撞击,越会给人的心灵深处带来无以言表的痛楚;这样的演奏也给听
者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音乐的意义和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让我们看到了广
义上的暴虐对美丽的摧残,和兽性对人性的毁灭,我相信,这也恰恰符合《南京啊!
南京》这部作品的内向特性,恰如作者所言,它不是一部图解式的、外在的作品。正
是由于张强深谙曲作者的意图,所以他在演奏琵琶时,没有象众所期待的那样放任情
感的肆虐,而是把跌宕的情感深埋在了自己和听者的心灵的最隐秘之处,也是最痛楚
之处。
《南京啊!南京》这张唱片同时还包含了盛宗亮的名作《中国梦》和为陆游的
《钗头凤》、李清照的《声声慢》两首宋词谱曲的歌曲,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均源
自于中国的历史,其中《中国梦》是第二次录音。作为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中国作曲
家,盛宗亮始终将中国题材作为自己音乐主题的选择,并使自己的音乐融入到世界的
宏观之中,《南京啊!南京!》无疑是又一部有着世界意义的中国作品,它通过对中
国历史上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向世界和平提出了警告;而作品中琵琶的恰当运用,使
曲作者一贯的中国民族风格得到了加强,并因此再次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纵观二十
世纪同类题材的作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带给人中世纪般的冷酷和黑暗,勋伯
格的《华沙幸存者》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恐怖,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带
给人萦绕不去的噩梦,而盛宗亮的《南京啊!南京!》则带给人永难抹去的心灵之创
痕。
《南京啊!南京》的唱片封面是一幅江南水乡风光的油画,这是出生在常州的
中国画家朱伟先生的作品,这幅画的画风有着印象派的某些特点,并着重于写意,画
面使用的色彩不是很多,显得很单纯,很素雅,也很凝重,表现的是记忆中古老的江
南小镇上那石砌的小桥、缓缓的流水、别致的阁楼,这里的一切被梦境般迷人的寂静
与温馨的和平所笼罩着。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当我们享受着这样的安宁之时,
听着《南京啊!南京!》所讲述的悲剧,想象着这场灭绝人性的灾难,此时此刻,我
们惟有祈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重演,也希冀这样的悲剧远离我
们的星球。——这悲剧不仅是古都南京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全人类的
悲剧。
琵琶协奏曲《南京啊!南京!》
下载链接:
http://www.mydcentre.com/club/16035462531642231542167895643124576/Aimo_Sheng_
Nanking.mp3
作曲:盛宗亮 琵琶:张强
协奏:黄大德指挥香港爱乐乐团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amuel Wong
【作曲家简介】
盛宗亮先生1955年生于上海,四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钢琴。文革期间赴青海歌舞
团工作,文革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员,1977年毕业并与1982年赴美国深造。
盛宗亮先生是伟大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的关门弟子,也是他唯一一个作曲学生。盛
宗亮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作曲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密歇根大学的全职教授。
【演奏家简介】
张强,出生于陕西西安的琵琶演奏家,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随其父张棣华
学习琵琶。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
后师从吴俊生、邝宇忠、李光华、陈泽民等先生。
【曲目简介】(转贴)
《南京啊!南京!》是一部由乐队和琵琶演奏的作品,曲作者称之为“挽歌”,
总体上表现的是大屠杀给心灵所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和面对强暴的不屈精神。作
品以极弱的力度开始,造成压抑和阴森的气氛,突然间,乐队像炸裂了那样,力度顷
刻全部爆发了出来,造成了惊悚而恐怖的效果,在重复了一次这样的弱音和强音之后,
是一段充满紧张情绪的音乐,当不谐和达到了顶点时,琵琶的独奏出现了。也许出乎
许多人的意料,琵琶的独奏不是哀诉的,而是异常低沉而平静的叙述,倒是背景的管
弦乐队营造出一种悲哀和抑郁的情绪,并适时地以突起的强音来加以渲染;在随后的
两个段落中,小提琴模仿二胡的演奏与琵琶的拨奏相应和,琵琶的急速拨奏与管弦乐
队的急速演奏相呼应,琵琶与管弦乐队之间的交流恰如其分,这是这部作品非常绝妙
的一笔。在乐队的强音之后,一个由弦乐主奏的富于中国民歌特色的优美和舒缓的旋
律仿佛自天边飘来,这段音乐突出的不是悲哀的情绪,而是一种迷人的柔美——那是
中国江南所特有的柔美,当不和谐打断了这种柔美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撕心
裂肺的疼痛;然后乐曲转为宁静,伴随着单簧管的呜咽,琵琶继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最后,在死寂中,乐队全奏以愤怒的情绪结束全曲。
在这一作品中,民族乐器琵琶是音乐的主要角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我们知道,由于中国民族乐器普遍共鸣箱比较小,很少有能在音量上与西洋乐
器相抗衡的,所以,如何将二者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始终是一个难题,但这部作品最难
得的一点恰恰就是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在
创作中,曲作者巧妙地将琵琶的音色同管弦乐队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搭配,比如前面提
到的小提琴模仿二胡音色与琵琶音色的搭配,乐队的急速演奏与琵琶的急速拨奏的交
替出现,单簧管的暗色调与琵琶的低婉情调的相衬,就是几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这样
的搭配使琵琶在独奏段落不会被管弦乐队的声音所掩盖,反而使管弦乐队起到了很好
的烘托作用,同时乐队部分也能非常充分地被表现出来,令二者相得益彰,达到水乳
交融的境地。——虽然在以往的中国作品中也有同时使用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的,
但是像这部作品那样能将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并浑然一体的,恐怕前所未有。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琵琶演奏家张强先生,他是盛宗亮音乐作品的忠实诠释者,
在NAXOS于2002年最新录制的《南京啊!南京》中,他担任琵琶演奏,引领我们回顾了
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历史。张强的演奏收放自如,非常大气,偏向于理性化,表述情感
时含而不露,颇有婉约之风;这样的演奏表面上看似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起伏,也没
有表面化的哀怨悲苦的倾诉,然而越是有节制的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越会给人的精神
世界带来巨大的撞击,越会给人的心灵深处带来无以言表的痛楚;这样的演奏也给听
者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得音乐的意义和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让我们看到了广
义上的暴虐对美丽的摧残,和兽性对人性的毁灭,我相信,这也恰恰符合《南京啊!
南京》这部作品的内向特性,恰如作者所言,它不是一部图解式的、外在的作品。正
是由于张强深谙曲作者的意图,所以他在演奏琵琶时,没有象众所期待的那样放任情
感的肆虐,而是把跌宕的情感深埋在了自己和听者的心灵的最隐秘之处,也是最痛楚
之处。
《南京啊!南京》这张唱片同时还包含了盛宗亮的名作《中国梦》和为陆游的
《钗头凤》、李清照的《声声慢》两首宋词谱曲的歌曲,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均源
自于中国的历史,其中《中国梦》是第二次录音。作为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中国作曲
家,盛宗亮始终将中国题材作为自己音乐主题的选择,并使自己的音乐融入到世界的
宏观之中,《南京啊!南京!》无疑是又一部有着世界意义的中国作品,它通过对中
国历史上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向世界和平提出了警告;而作品中琵琶的恰当运用,使
曲作者一贯的中国民族风格得到了加强,并因此再次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纵观二十
世纪同类题材的作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带给人中世纪般的冷酷和黑暗,勋伯
格的《华沙幸存者》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恐怖,潘德雷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带
给人萦绕不去的噩梦,而盛宗亮的《南京啊!南京!》则带给人永难抹去的心灵之创
痕。
《南京啊!南京》的唱片封面是一幅江南水乡风光的油画,这是出生在常州的
中国画家朱伟先生的作品,这幅画的画风有着印象派的某些特点,并着重于写意,画
面使用的色彩不是很多,显得很单纯,很素雅,也很凝重,表现的是记忆中古老的江
南小镇上那石砌的小桥、缓缓的流水、别致的阁楼,这里的一切被梦境般迷人的寂静
与温馨的和平所笼罩着。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当我们享受着这样的安宁之时,
听着《南京啊!南京!》所讲述的悲剧,想象着这场灭绝人性的灾难,此时此刻,我
们惟有祈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重演,也希冀这样的悲剧远离我
们的星球。——这悲剧不仅是古都南京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全人类的
悲剧。
发表于 2010/10/26 0:5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