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歌心情[原创]
浏览量:5165 回帖数:0
1楼
实验室里待久了,竟忘了外面的风物。昨天路过西活,突然看见几树槐花开得正旺,
可惜太少,不成气候。思想起家乡的槐花,高高大大的树一株连着一株,槐阴里,有累
累白花垂下,整个空气都是槐花香。幼年时贪玩,常举起大棒子打槐花下来品尝花里的
芬芳甘甜,十足的花痴呢!这倒想起两首槐花相关的歌来。
第一首是川南宜宾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李双江钢琴版)。
“高高山上哦一树槐哟,手把栏杆撒望郎来哟。娘问女儿撒你望啥子哟,我望槐花几
时开哟嗨喂。哟……喂 …… ”
这是一首传统的川南山歌,记得曾看过资料说,当地叫晨歌,由于在当地方言中
“晨”“神”同音,所以歌者歌唱时的心情肯定是神圣的,遥想古代肯定如是。先看歌
词,寥寥几句,却情境交融,将小女儿欲语还羞的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比流行里喊来
喊去的情爱要生动形象的多,民歌的魅力永胜不衰。再看旋律,第一乐句用高亢、开
阔、悠长的音调,把人们带入了“高高山上”这一特定的意境中去。第二乐句逐层下降
的旋律,表现了姑娘凝神远望,盼情郎到来的急切心情。第三乐句是个转句,旋律从低
声区开始,突然向上十度大跳,然后又逐层向下,好像模拟老人的“询问”语气,表现
了母亲疑惑的心情和姑娘的慌乱情绪。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句前增加的一小节
衬腔,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姑娘在娘的盘问下羞于启齿,寻借托词的羞涩神态,随后,歌
曲节奏放宽一倍,把姑娘回答时那种搪塞支吾,故作镇静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喜爱
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第二首是云南玉溪地区的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黄虹版)。
“我家门前高高山,妹家门前水弯弯。山连水来水绕着山,山高水深情义长。妹家门
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中国民歌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题材一个故事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
如一首“茉莉花”据说在全国共有几十个版本。这首“槐花”也如此,不知道是谁先影
响谁,还是互不影响,这恐怕很难考证。不过两首都剧好听,且特色鲜明,就足够了,
考证交给专家吧。
这是一首玉溪花灯调。不清楚花灯调是怎样一种音乐题材,据说是载歌载舞的。音乐
特色很鲜明,据我个人的感觉旋律有点回绕。比较熟悉的云南花灯有“十大姐(昆明花
灯调)”、“绣荷包(弥渡花灯调)”、“好久不走这方来(姚安花灯调)”等。和前
一首整齐的七言四句子(除去衬词)不一样,这首是七言八句,两句一联。这里要说的
是黄虹,喜欢民歌的一定要听听她的声音--独特,有韵味!在网上搜了一段她的资
料:“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
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早年积极投入抗日战
争和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云南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文革中曾受到□□迫
害。1953年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一鸣惊人,由她整理、编词、编
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
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
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她曾随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波兰、罗马尼亚、东
德、朝鲜、日本、印尼、苏联、缅甸、香港、澳门等地。”恐怕如今再也找不到像这样
富有特色优秀的艺术家了吧(出来的都是杂交的学院派的东西)!
一不小心罗嗦了这么多,您可能看烦了,让您受累啦!
实验室里待久了,竟忘了外面的风物。昨天路过西活,突然看见几树槐花开得正旺,
可惜太少,不成气候。思想起家乡的槐花,高高大大的树一株连着一株,槐阴里,有累
累白花垂下,整个空气都是槐花香。幼年时贪玩,常举起大棒子打槐花下来品尝花里的
芬芳甘甜,十足的花痴呢!这倒想起两首槐花相关的歌来。
第一首是川南宜宾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李双江钢琴版)。
“高高山上哦一树槐哟,手把栏杆撒望郎来哟。娘问女儿撒你望啥子哟,我望槐花几
时开哟嗨喂。哟……喂 …… ”
这是一首传统的川南山歌,记得曾看过资料说,当地叫晨歌,由于在当地方言中
“晨”“神”同音,所以歌者歌唱时的心情肯定是神圣的,遥想古代肯定如是。先看歌
词,寥寥几句,却情境交融,将小女儿欲语还羞的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比流行里喊来
喊去的情爱要生动形象的多,民歌的魅力永胜不衰。再看旋律,第一乐句用高亢、开
阔、悠长的音调,把人们带入了“高高山上”这一特定的意境中去。第二乐句逐层下降
的旋律,表现了姑娘凝神远望,盼情郎到来的急切心情。第三乐句是个转句,旋律从低
声区开始,突然向上十度大跳,然后又逐层向下,好像模拟老人的“询问”语气,表现
了母亲疑惑的心情和姑娘的慌乱情绪。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句前增加的一小节
衬腔,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姑娘在娘的盘问下羞于启齿,寻借托词的羞涩神态,随后,歌
曲节奏放宽一倍,把姑娘回答时那种搪塞支吾,故作镇静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喜爱
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第二首是云南玉溪地区的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黄虹版)。
“我家门前高高山,妹家门前水弯弯。山连水来水绕着山,山高水深情义长。妹家门
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中国民歌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题材一个故事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
如一首“茉莉花”据说在全国共有几十个版本。这首“槐花”也如此,不知道是谁先影
响谁,还是互不影响,这恐怕很难考证。不过两首都剧好听,且特色鲜明,就足够了,
考证交给专家吧。
这是一首玉溪花灯调。不清楚花灯调是怎样一种音乐题材,据说是载歌载舞的。音乐
特色很鲜明,据我个人的感觉旋律有点回绕。比较熟悉的云南花灯有“十大姐(昆明花
灯调)”、“绣荷包(弥渡花灯调)”、“好久不走这方来(姚安花灯调)”等。和前
一首整齐的七言四句子(除去衬词)不一样,这首是七言八句,两句一联。这里要说的
是黄虹,喜欢民歌的一定要听听她的声音--独特,有韵味!在网上搜了一段她的资
料:“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
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早年积极投入抗日战
争和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云南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文革中曾受到□□迫
害。1953年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一鸣惊人,由她整理、编词、编
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
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
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她曾随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波兰、罗马尼亚、东
德、朝鲜、日本、印尼、苏联、缅甸、香港、澳门等地。”恐怕如今再也找不到像这样
富有特色优秀的艺术家了吧(出来的都是杂交的学院派的东西)!
一不小心罗嗦了这么多,您可能看烦了,让您受累啦!
发表于 2011/1/31 22: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