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港专访阎惠昌
浏览量:5426 回帖数:0
1楼
http://www.starwcn.com/read.php?tid=10645
虽然作者禁止转载,还是转来给大伙儿看看吧,:)。应该是2003年的采访。
====================================
在港专访阎惠昌
在当今中国,鼓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官方口号与建立健全民族文化
传播的艺术实体这两者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矛盾——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大家见得到
的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举措却着实寥寥无几。就说民族乐团吧,迄今为止,在中国大
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自己正规的民族乐团,至于大型民
族管弦乐团,则更是寥若晨星,放眼全国,也只有那么有限的几个而已!而对于西洋管
弦乐团,各地政府倒是从“政绩”出发,纷纷着意投入,君不见如今许多省市都已有了
好几支比较有规模的管弦乐团?至于艺术水准,则大部分都乏善可陈......一中
一西,一“土”一“洋”,声势总是一边倒,实在是拜崇洋者所赐,令人不能不为中乐
鸣不平!
其实,民族乐团并不是不能做,而是很应该做,而且很好做。
在弹丸之地的“东方之珠”香港,就有一支享有盛誉的民族管弦乐团——香港中乐
团。
香港中乐团于1977年由前香港市政局正式成立,其后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及管
理,2001年4月正式由香港中乐团有限公司负责运作,是香港目前唯一的职业中乐团。
香港中乐团的历任音乐总监是吴大江、关乃忠、石信之和阎惠昌,他们植根于历史悠久
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日常演出的内容包括传统民族乐曲及近现代大型作品。香港中乐
团还广泛地委约各种风格及类型的新作品,目前这类委约及委编作品已逾1500首,技
巧与风格都力求新颖。迄今为止,中乐团已举办音乐会逾2000场,并经常到中国内
地、澳门、□□和海外各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澳洲、新加坡、日本、韩国、加拿大、
美国、荷兰、奥地利和德国等地。除了活跃的演出,中乐团还灌录了不少唱片,如《梁
祝协奏曲/拉萨行》、《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穆桂英挂帅》、《香港中乐团专
辑》、《风采》、《喝采》、《美乐献知音》、《秦兵马俑》、《山水响》等专辑唱
片,其中就辑录了一些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传统及现代大型中乐交响作品。2003年3月,
香港中乐团推出了全球首张大型中乐团演出现场录音版的SACD——《明月星辉——香
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9月份又推出了《明月星辉——香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的
DVD,令广大中乐迷们趋之若鹜••••••
对于在弹丸之地上建立和发展起来而且正在蓬勃向上的香港中乐团,我一直充满着好
奇和兴趣,而对于香港中乐团现在的“领军人”、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先生,我
也心怀钦佩。前不久,借前往香港观摩展会之机,经好朋友介绍,我结识了阎惠昌先
生。几天后,由好朋友夫妇陪同,我在位于九龙新蒲岗的飞利浦—纬讯SACD中心(由
著名录音师冯炜国先生打理的)再次见到了去那儿审听乐团演出录音的阎先生。在
SACD中心的会客室,我和阎先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全部内容我都用自己带去
的一台便携式DAT采访机作了录音。现在,我就把与阎先生的谈话内容整理如下,以飨
各位乐友!
下文以“王”代表我本人,以“阎”代表阎惠昌先生。
王: 阎先生你好,很高兴在香港见到你!作为原来在内地成长起来的著名指挥家,你现
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担任中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已经有好几年了!你这几年
的感受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吗?
阎: 我来香港中乐团已有近7年了!香港中乐团是一个兼收并蓄、视野非常宽阔、张力
很大的乐团,我觉得我在这里跟乐团的合作是很开心的,可以很好地施展我的才能。
王: 可不可以用你们中乐团的宣传口号“融汇香港中西文化特色,散发现代国际都会活
力”来概括?
阎: 对对!
王: 我知道你不仅是指挥家,而且是个优秀的作曲家。可以说说你从在学校求学开始的
创作与指挥经历吗?
阎: 我正式进入专业领域是从到上海音乐学院读指挥专业开始的,那是1978年,“文
革”后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次招生。那时候全国只有“上音”有民乐指挥专业,而我应考
的时候正在西安音乐学院戏曲系当老师并担任指挥。当时“上音”在全国就招一名民乐
指挥专业的新生,而我很幸运,考上了。“上音”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那里有
很雄厚的师资,西洋方面有曾留学苏联、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专家,所以视野很宽
阔!另外,“上音”也聚集了一些在民族音乐方面相当有研究的专家,比如何占豪、胡
登跳、刘国杰(他是曲艺方面的专家),民歌方面的专家如江明惇(后来当了院长),
还有既是作曲家、鼓乐演奏家又是理论家的李民雄老师,我也跟他学过敲击乐演奏。我
的作曲老师是胡登跳和何占豪先生,指挥老师是夏飞云先生,我真得感谢“上音”给我
打下这么好的一个基础!
王: 你在1978年考上“上音”之前有没有很多地接触过指挥和作曲这样的专业?
阎: 还是接触了一些。其实我从小就喜欢乐器,学过的第一种乐器就是笛子。从三年级
开始学竹笛,之后就中西乐器都学,二胡、板胡、三弦、扬琴、唢呐,还有钢琴、小
号,不过基本都是自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老师有个乐队,而唯一一个参加这个
老师乐队的学生就是我。(笑)那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锻炼,因为那些老师识谱都很
快,而我才三年级,本来不识谱,可跟他们在一起就等于是个强化训练,我学到了很多
东西,识谱视奏能力也锻炼出来了!到了初中,我已经非常喜欢音乐了,经常跟我的哥
哥还有朋友们一起玩,我吹笛子,哥哥拉胡琴。后来到了高中,我就很喜欢写曲子,同
学中有个文学很棒的,一堂课就写好词来给我谱曲。学校里有什么音乐活动也都是由我
指挥。中学的时候,我组织了一个乐队,但没有音乐老师,就由我自己来主持负责。高
中的时候,我还兼教初中的音乐课,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这个有三四十人的民乐队,队
员们所有的乐器都是我教的,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1972年是邓小平复出的时
候,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恢复招生,我在西安音院附中就读。我最初的专业是三弦,并做
合奏课的课代表。后来系主任鲁日融老师发现我很有组织才能,就让我转专业学指挥和
作曲。所以早在1974年我就开始学作曲和指挥了,跟着年龄比较大的干部进修班,旁
听他们的课。在西安音乐学院,我还有机会接触西洋音乐指挥。
王: 你有个作品叫《水之声》,是交响音画,大概是什么时候写的?
阎: 那就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写的。我读大学的时候,民乐指挥和西洋指挥有个很大的不
同,就是民乐指挥要兼学作曲。那时候,民乐的指挥还没有在全国普及,乐队也没有完
全定型,这就需要我们做民乐指挥的兼学作曲,学作曲可以让指挥家在指挥的位子上有
更好的发挥,对乐队的建设很有帮助。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就跟胡登跳和何占豪两位老
师学作曲。学作曲对我很有帮助。在音乐学院的时候,作为学生指挥乐队的机会是很少
的,但是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知道有个作的曲在全国获奖的学生叫阎惠昌,而他们很多人
不知道我其实是指挥专业的。毕业的时候,当时的上海电影乐团很想要我过去,他们说
你除了指挥以外作曲也很棒,能不能给我们也写个作品?结果我春节没回家,用了7天
时间,从草稿到总谱完成,后来就交给他们演奏,并荣幸地在全国获了奖。这可以说是
我无意之中写的作品,是一个尝试。那时候,立体声录音在国内刚刚出现,我在写这个
作品时就特别留意音响的流动和音像的变化,在和声和写作方法上我都想在传统和现代
之间找一个平衡。
王: 你作为指挥家指挥过很多作曲名家的作品,现在如果回过头来看你自己当年的作
品,有没有感觉这个早期作品有稚嫩的地方?
阎: 作为一位作曲家,我近些年很少写作品了,原因之一就是我对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
足。现在回头看以前的作品,当然有些地方的创作手法和创意即使放在现在看也没有过
时,可是总感觉还不够成熟,音乐上的深度还可以加强一些的...
王: 作为指挥家来看一部作品,他的角度无论是跟乐手还是作曲家来比都是不同的吧?
阎: 是不同的!作为乐手看一部作品是很“局部”的,从他的分谱上反映不出整个作品
的全貌,而指挥是看总谱。指挥跟作曲家的角色也很不同!指挥家常常不能很好地指挥
自己的作品,这中间有个原因,就是指挥家在研究别人作品的时候,当然是站在指挥的
角度去研究的,他会研究得非常仔细,会从各个方面去设计和揣摩这个作品,态度很认
真。而如果指挥家指挥自己作品的话,他往往会自认为对作品已经太了解,会忽视在指
挥自己作品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站在指挥家的角度来剖析作品。所以指挥家指挥自己作品
的时候有必要把它当成别人的作品来对待,那样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王: 你还有一个作品是《思乡曲》琵琶独奏?比刚才说的《水之声》还早?
阎: 对!《水之声》是1982年底写的,而《思乡曲》则是在1979年秋写的,那时我
刚离开家乡不久。我的家乡在陕西合阳,是很偏僻贫困的地方。从家乡到上海路途很
远,回一趟家很不容易。所以我对家乡的思念是油然而生的,有这样的比赛我就写了这
个主题,而且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还掉了眼泪......当时我的老师胡登跳还感
到诧异,说小阎你为什么把这个作品写得这么“悲”、这么深沉啊?你还年轻啊,才二
十几岁!当年有69部作品参赛,就选了我这一部。呵呵,当时还有很多参赛者以为我是
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有人写信给我的时候还称呼我“阎惠昌老先生”...(笑)
王: 你是什么时候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的?你担任过中央民族乐团指挥,你的前任是谁
呢?
阎: 1983年我大学毕业,就去了中央民族乐团,1987年全国开始评定职称,我被评
为一级指挥。我的前任是秦鹏章先生,他是非常老资格、非常博学的老前辈,我非常尊
敬他,从他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东西。
王: 大家知道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在将民族音乐管弦化方面卓有成效的一支乐团,而彭
修文大师无疑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创作、改编和开拓性的工作。你当时跟他接触多吗?
阎: 我刚去北京的时候是在5月份,还没毕业,广播民族乐团就已经“暗渡陈仓”把我
弄到了北京。记得刚去的时候,彭修文先生就专门去了我住的地方,说:“小阎啊,我
欢迎你来啊!我真的很希望你来我们乐团!”这样的态度对彭先生来说是非常少有的!
(王: 他很少对一个新来的小伙子这么热情?)对对,是很少的!那段时间他的排练我
都会去听,我也去他家里拜访他。他们乐团那时候给电台录音、录唱片和一些小的伴奏
啊什么的,都会找我来帮忙。所以我正式毕业分配前在北京呆过两三个月,就是在广播
民族乐团。这个期间我跟彭先生的接触只是初步的。后来我到了中央民族乐团,因为我
太太是在广播民族乐团弹古筝的,所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这两个乐团的排练在时间上
刚好是岔开的,中央民族乐团是一个独立的乐团,而广播民族乐团则不是,他们隶属于
广播艺术团,一个音乐厅有三个团用。他们民族乐团一般轮到下午用音乐厅排练,而我
们中央民族乐团正好是上午排练。我上午在中央民族乐团排练完,下午就去听彭先生的
排练。我还想办法借彭先生的总谱出来,每次排练都拿着总谱听,所以我就学到很多东
西。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11月份,我去彭先生家里聊天,聊到中国大型民族乐团的
未来的时候,他跟我谈到了百人民族大乐团的构想。后来到了1995年,我在□□碰到
他,就跟他说:那天晚上我们不是聊过天吗?我追记下来一个笔记,想请您看一下是不
是这个意思?他还吓了一跳,说没想到你还这么有心......我现在还把这个内容
留在我的电脑里:他谈到未来大型民族乐团100人的编制应该是怎么样,谈到东方民族
乐团的概念,谈到交响乐团音响的概念,民族乐团借鉴西洋乐团又是怎样一个概念..
.在这些方面比较深入地作了一些探讨。彭先生非常博学,见解很深刻!
王: 作为一个同行后辈,你怎样评价彭修文先生在民族音乐管弦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
得的成就呢?
阎: 彭先生在作曲方面和指挥方面是个伟人,是个拓荒者!他是个大师级的指挥家,所
以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够跟到彭修文先生学习。后来,有一系列的缘分使
我可以跟彭先生接触,聊这些东西。因为我平时常听他的排练,有一次他突然生病,而
乐团要到外地去演出,他就指定我说:“小阎,你来救场!”后来我们还开了个同场音
乐会。我觉得彭先生无论人品还是学问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在指挥方面不拘谨于那种
学院派的八股和形而上学,为了音乐表达,他可以调动任何手段,他不会拘泥于什么指
挥的图示。这方面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王: 所以你现在指挥中乐团进行的演出,不单是民族管弦乐,包括西洋管弦乐甚至爵士
乐什么的你们都会拿过来?
阎: 对!
王: 在你录过的唱片中,《如来世家》是不是很早的?
阎: 那大概是1989年的事情。□□普音公司是个很特别的公司,以宣扬佛教为理念,
可是它制作的东西又不像普通的民间音乐那样。它是□□第一家以多媒体为手段的佛教
宣传公司,有个寺庙,就是□□花莲的和南寺,那里面有个多媒体剧场。很早的时候他
们就派了一个大学毕业的硕士去德国学多媒体电脑。做一个佛教的光盘,他们会请个绘
画班子画三年,画成幻灯片一样,然后配上多媒体音乐,在和南寺那个剧场里给信众
放。这是□□第一家做多媒体宣传的,很有意思!我后来跟他们有过很多合作。普音文
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哥哥就是和南寺的主持,所以他们说要做全世界最好的佛教唱片,
要集中中国最好的作曲家、指挥家、乐团和合唱团来做。我自己还给他们写过一张佛教
的交响合唱,而我给他们录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如来世家》,我指挥的。我觉得这种合
作是很有意思的,对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迪。
王: 也就是说他们的追求对你也有影响?
阎: 是,他们那种一定不跟普通人走一样道路的思想对我有影响。
王: 我个人感觉,□□的一些文化产业包括创作做得既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又有特色,包
括像风潮那样的公司。
阎: 对!普音的掌舵人洪庆佑先生跟我谈剧本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那里面佛教的故事
吸引了!他们写的词非常非常美!他们文化公司里那些写词写文学剧本的人都是在□□
很有成就的,洪庆佑先生自己就写了好几本小说和诗集,他还是一个极出色的摄影家!
所以这个经历对我在人生中看待问题的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王: 你还有一张唱片是《二胡现代作品集》?
阎: 对,这是我辞职离开中央民族乐团之后的第一张唱片。1990年我提出辞呈,91年
离开,当时就有三个单位聘请我,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四通集团新产品事业部以及北
京音乐厅。当时的北京音乐厅很红火,他们知道我辞职后很高兴,说音乐厅可以成立一
个爱乐民族乐团和爱乐交响乐团,聘我做常任指挥。所以我离开中央民族乐团后第一张
唱片就是指挥这两个乐团录的,上半场指挥民族乐团,下半场指挥交响乐团...当时
有个大连的二胡独奏家朱晓生很年轻又很有才华,我是偶然到东北客席指挥演出的时候
发现他的。后来他要到北京开独奏音乐会,告诉我说有些作品是交响乐队的。我说你不
用改了,我手里就有这样两个乐团,用原来的形式就可以了!音乐会开完就完了,如果
把它录成唱片不是更好?他说他没钱,我说我去给你谈。当时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的总经理是江凌女士,她想聘我做她的音乐指导。我说做音乐指导没问题,这个年轻人
出唱片,你出3万块钱来赞助,我们这些独奏家和指挥家一分钱也不要,你只给他们乐
队的演奏员一些钱就行了!她很帮忙,当时就录了音,到现在听来,这张唱片还是相当
不错的!。
王: 还有电影配乐你也涉及过?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黄河谣》还有《五个女子和
一根绳子》?
阎: 对!我在中央民族乐团的时候指挥乐团为电影和电视剧配奏的音乐非常非常多!那
时候就跟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有过合作。这对我的指挥生涯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
王: 你是在1992年移居新加坡的?
阎: 是的!我当时在四通集团新产品事业部帮他们做电脑音乐。请我的时候,他们当时
的部长说:“诸葛亮可以三顾茅庐,那我更可以五顾茅庐!”最后我答应去了。因为我
不懂电脑,他专门请他们的工程师来教我使用电脑。这对我帮助很大!后来准备跟日本
的ROLAND公司搞一个“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但是因为我去了新加坡,这个部分就
只好停下来了!但是前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有个博士生把我这个课题接过去了...我
就是在四通开始接触MIDI啊什么的,去新加坡后,我担任了拿索斯唱片公司新加坡分公
司的音乐总监。那段时间,我除了指挥乐团和编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用电脑做NEW
AGE。
王: 你早期接触电脑和MIDI对你后来在指挥乐团时渗透现代意识和西方的元素有没有
影响?
阎: 我觉得是有帮助的!那些数码的东西很妙,你在评价一个东西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
见它的效果,可以很客观。有些老资格的音乐家对电子音乐很排斥,总是说什么什么乐
器音色不像...其实这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阶段。电子音乐有一种自己的语言。比如你
写二胡,你不能说二胡适合拉的琵琶就适合弹,因此一定要很清楚地把它分开来!所以
我后来用电脑做NEW AGE音乐的时候,写了个《云》,还有《将军令》。那个时候我
通过电脑了解了一种严格的数字分配,音质怎么样...那个领域对我后来的指挥又有
很大的帮助,让我有意识地在感性中增加一些理性!在新加坡的时候,从编曲到创作到
构思到文字再到出版、封面设计、录音、操作,什么都是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
习。
王: 那是什么样一个契机使你跟香港中乐团有这样一个缘分?
阎: 香港中乐团是在1987年3月的时候第一次邀请我做客席。那次合作很愉快,彼此
印象很深刻!在1988年,香港有个学校音乐节,请我来做评判,之后又和香港中乐团
合作演出。接连两年的两次合作,使大家心里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时的音乐总监是关
廼忠先生)。当时我就感叹:这个乐团的管理真是世界一流,什么时候国内的乐团管理
能像这样子就好了!后来我去新加坡,然后又去□□,在高雄市立国乐团当指挥。在高
雄期间,我请了一些客席指挥,其中就包括彭修文先生。在那个期间我又学到了很多东
西。(王:你那可是“公私兼顾”啊!) 是啊!(笑)当时他身体不太好,不过那也是
他生前最后一场音乐会。1996年,香港中乐团希望请一位有资历的指挥家来指挥和训
练这个乐团。他们就跟彭先生谈,请他当音乐总监。彭先生身体不好,就说:“我当音
乐总监可以,但我有一个前提,得有一个助手帮我。”乐团就问他想请谁,他说:“我
只有一个人选,就是阎惠昌,不是他做助手我就不能做你们的音乐总监。每年你们这么
多音乐会我只亲自指挥3场,其它的就要请小阎帮忙了!”这真是一个缘分——他觉得
我可以帮到他,而我自己觉得跟彭先生在一起最好,这是难得的机会跟他老人家学习。
可是很不幸的是,请他当音乐总监的决议在香港市政局刚刚通过的那天下午,他就住院
了!后来就病逝了,64岁!当时,香港政府方面就跟我说:我们希望你现在能接上来做
音乐总监...这就是缘分,跟彭先生和香港中乐团都是缘分,所以我和香港中乐团一
直合作到现在!
王: 你第一次跟香港中乐团合作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管理是一流的。2001年4月份他
们公司化了,在这方面是不是有更大的进步呢?
阎: 从公司化以后到现在,这个乐团有了更大的进步,因为它的空间更大,特别是理事
会的领导可以用“英明”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在决策等方面既给你很大的空间又给你很
好的指导,所以乐团能有很好的发展。
王: 你们中乐团有委约和委编作品总计1500多首?
阎: 这些都是花钱请人写的和编的,并不代表所有我们演出过的。我们乐团演出曲目的
来源,一是请人写和编作品,二是请客席指挥、客席演奏家带作品、借谱。这样的作品
我们演奏过的累计起来有3000多首。
王: 香港中乐团在2002年10月份获得了香港国际现代艺术节“杰出弘扬现代中乐大
奖”,这是个很好的荣誉!
阎: 如果要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也要说香港中乐团这个荣誉是实至名归的!因为香
港中乐团这么多年有1500多首委约和委编作品,放眼全世界,西乐且不说,中乐是肯
定没有的!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推广新作品方面,它确实是走在全世界中乐的最前面!
王: 提起谭盾,是不是香港中乐团将跟他有一次合作?
阎: 本来今年就要演的,但因为SARS而推迟下来了!现在已经定在2004年1月份。他
的作品我们早就演过了,我们也跟他委约过作品,他在1996年曾经跟我们乐团合作过
一次!谭盾先生现在每年有一次亚洲之行,指挥亚洲各著名乐团。他说他选中来合作的
乐团其它都是交响乐团,民乐团只有一个,那就是香港中乐团,因为香港中乐团是世界
最棒的中乐团!我们有个连续三年的合作计划。
王: 现在香港中乐团分4个乐器组别——弹拨、拉弦、敲击和吹管吧?在编乐师有多
少?
阎: 我们中乐团现在有85位在编乐师。
王: 也就是说已经接近于彭修文大师所说的百人民族乐团的编制了?
阎: 是接近,但是还不到。
王: 如果是要做成百人编制,那你觉得在哪个声部上更要加强?
阎: 当然是弹拨乐!
王: 我知道中乐团从1998年起举办了一系列贴近市场的专题音乐会,像“心乐集”、
“情人节”和“千弦齐鸣”。从创团到现在你们已经举办过800多场正式的音乐会?
阎: 对!这还没算外展的音乐会!去年到今年我们就演了104场,去年2月的时候我们
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过一场。
王: 中乐团从1987年到现在录的唱片有《梁祝协奏曲/拉萨行》、《十面埋伏》、
《春江花月夜》、《穆桂英挂帅》,还有《风采》。《风采》算是比较新的吧?
阎: 《风采》是1999年录的。《山水响》和《秦兵马俑》是比较新的。《山水响》的
作曲家是香港的罗永晖。这些都是大型的中乐作品。
王: 也就是说,你从接手香港中乐团以后,把自己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民族音乐管弦化方
面?
阎: 是!因为中乐团从第一任总监吴大江开始走的就是将民族音乐交响化的道路,基本
就是把民间的、简单的题材进行交响化,用大乐团来演奏,让它具有更丰富的线条和色
彩。这是建团时候就有的路线,我们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多年,只是现在我们用彭修文大
师的概念,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不是要传统音乐“交响化”,而是使之更具“交响
性”。
王: “明月星晖——香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的现场反响是很好的,当时有两千多个观
众吧?而SACD则是由LEO冯炜国和余昭科来录音?
阎: 这次“银禧音乐会”是我们第六乐季的“头炮”,我们邀请了董特首等政要前来观
赏。当时我们希望这次音乐会不要太过学术化,要雅俗共赏。正好那天又是中秋节,我
们就把音乐会主题融合在一起,既有中秋过节的感觉,又有严肃音乐的学术化一面,还
有回顾历史的意思。我们请了一些名家来跟我们一起回顾共同走过的艺术道路。当然,
我们也请了纬讯来做SACD录音。其实去年飞利浦—纬讯SACD中心成立会的时候我还
去了,当时我都感到很振奋,因为我很重视录音这个方面。我觉得一个乐团的音乐会它
的观众是很有限的,如果可以利用现代的媒体——无论是电台、电视台还是唱片——来
传播的话,对于音乐的宣传是更加重要的!音乐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推广,需要更多
的人认同!如果仅仅是在音乐厅,那样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的音频科技越来越先
进,越来越高保真,可以让你不进音乐厅也“身临其境”!所以我想一定要尝试
SACD,而这次“银禧音乐会”就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尝试做全世界第一张大型中
乐团现场演出的多声道SACD。
王: 以前有FIM出的SACD《江河水》和《丝竹管弦》,但都是独奏或者小编制的民
乐。风行公司和雨果公司也出过一些民乐团的普通CD。而你们这张《明月星晖》则是第
一张大型民乐团的SACD,而且是现场版、多声道的!
阎: 对!大型民乐团唱片以前还是有的,比如中国第一张民乐的激光唱片就是由宝丽金
录的,由我指挥民乐团演奏李焕之的作品。其实在亚洲有很多人认识我就是因为那张唱
片!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中国第一张民乐CD和现在第一张SACD都是我担任指挥的!
做SACD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由香港著名的现代音像公司来发行,我觉得是最
合适不过了!
王: 是啊,现代音像做中国音乐的发行是很得力的!说到这里我倒是想问你:除了是作
曲家和指挥家,你自己是不是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发烧友”?
阎: 可以说是的!音乐“发烧友”是肯定的,至于音响呢我也希望“发烧”,不过那得
有经济能力支持才行(笑)...但是我的“发烧”还是跟纯粹的“发烧”不同,因为
我每天都是在最“发烧”、最顶级的“音响”里面去听的!我的乐团就是没有经过任何
修饰的音响,他们的演奏就是百分之百的保真!所以无论多么好的音响我都可以用我的
耳朵作一个鉴定...所以说我对“发烧”音响有兴趣,因为我做过唱片制作人,做过
作曲家又是指挥家,我很注重音响科技。除了我没有倾家荡产去买那么高级的音响之
外,在□□方面也许我称得上是“发烧友”吧!
王: 评判一张唱片中的音乐演奏和唱片录音怎么样,最有资格的恐怕莫过于做乐团指挥
的人了!因为指挥家指挥的时候就得听哪个声部有问题,声音应该是怎么样的,各个声
部之间的衔接有没有问题,对每个乐手又有什么要求...你可以把自己作为指挥的要
求渗透在对唱片的评价里面,好不好你一听就知道!
阎: 是啊!有一次去一个大老板家,他的音响价值很昂贵,音箱是特别定制的,要好几
个人才能抬进家门。他邀请我去听我指挥的唱片。可是我听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头——
怎么拉弦与弹拨换位了?就跟他讲:“你可能把相位搞错了!”他一看,果然是这样!
王: “银禧音乐会”录音之前时你跟录音师和制作人有很多协调吧?比如摆位啊什么
的?
阎: 是,演出之前肯定要协调的,而演出之后更是精益求精,要用“放大镜”去看有什
么问题!我们现在常来这个SACD中心跟LEO他们打交道,因为我们还将出很多唱片,
后续的录音会源源不断!
王: 那么这次演出的DVD又如何呢?
阎: 这次的DVD的视频是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做的,在现场用了9部摄像机拍摄,很专业
的!这也是我们乐团第一张DVD。这张以后我们将出赵季平作品音乐会的DVD。从我到
香港中乐团以后,因为我的录音意识很强,所以在这方面有不少计划。
王: 你现在出外交流的时候是不是就拿这张SACD《明月星辉》当礼物给人家,说“这
是我们香港中乐团的最新唱片,而且是用现在最先进的音频科技做的SACD”?(笑)
阎(笑): 是啊!我现在出门就拿这张SACD去,它真是很棒的!
王: 这张《明月星辉》有没有打算出普通CD?
阎: ANDY(指林锡坚先生)他们可能会考虑在香港出普通CD版。那次音乐会有两个
小时,SACD中有一些删节,而DVD则几乎是把全部过程都收录了!
王: 我知道谭盾会跟你们合作演出《卧虎藏龙》的中乐版。你以前有没有在别的场合看
过他这个作品的演出?
阎: 有!那是在红墈体育馆,谭盾自己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奏,是大提琴主奏的版本。
王: 作为一位民族管弦乐指挥家,你怎么样来评价谭盾所作的一些尝试呢?谭盾几乎可
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大家对他在音乐上的一些手法有争议,当然占主导的还是正
面评价。
阎: 我觉得对一个作曲家来说就是要标新立异!一个作曲家如果不能够标新立异,那么
他将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谭盾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所谓“标新立异”就是
创意,创意就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即使只能够突破一点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是
了不起的!所以我对谭盾所做的东西都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我自己也做过作曲
家,我知道每一个作曲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会取得成功的。首先要肯定的是,如果缺乏
像谭盾这样有勇气的作曲家进行有益的尝试,音乐就不会前进!在这个前提下,音乐是
很主观的。因为谭盾具有争议性,他的知名度更高,他所创作的音乐就会被更多的人所
关注。因为如果你不喜欢甚至讨厌他的话,你可能就会更关注他,你会注意他的每一部
新作品,看他是不是写了更令自己讨厌的东西。特别喜欢他的人也会更关注他!比起那
些完全没有创意的、不会标新立异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更能使大家关注音乐、关注新东
西!所以我觉得谭盾先生作了很多尝试,他在国际上才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另外还有一
点就是:谭盾不光是一个作曲家,他还是□□活动家!我们很多作曲家就仅仅是一个作
曲家,没有什么□□活动。而谭盾呢?他的想法就是:我是一个作曲家。我在平时的社
会活动中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体现我的亲和力,普通人跟我打交道的时候就很容易接
受我...关于他对作曲家身份的定位,我跟他谈话的时候就有感觉——他跟那些在学
院里高高在上的教授们是不同的,他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观众,更加贴近市场。这
是很了不起的!谭盾还有一点是很了不起的,那就是把中国音乐带向了国际。你想一
想,在谭盾之前,有多少外国的交响乐团会去演中国人的作品?而现在,很多外国著名
乐团都会去演中国作品特别是谭盾的作品!我就看到,他在香港演出结束的时候,后面
排队的排得很长很长,都是嘉宾,请他签名和请他去讲话的,而且其中很多就是“鬼
佬”!那是一种对他顶礼膜拜的感觉啊!这就是对中国音乐的弘扬嘛!谭盾特别重视传
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现在他每年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到他的乡下——湖南,去采风,去
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这是他对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一种执着。如果谭盾缺少了
这种执着,他的作品就不会有这样鲜明的个性!
王: 谭盾还到湘西去采集过傩戏的资料,他对傩文化和巫文化有着极浓的兴趣。可以说
他就是一个很“长沙”、很“土”的人,但他的意识上还是很国际化、很“洋化”的!
现在你们合作《卧虎藏龙》中乐版的谱子已经有了吗?
阎: 已经有了!谭盾自己对这个改编成中乐的版本很有信心!法国的一个艺术节就已经
邀请我们中乐团去演《卧虎藏龙》中乐版。中乐版虽然现在还没有演,但我相信效果会
很好!因为中乐的音色很特别也很丰富,非常具有个性,和西乐是不同的!所在它在同
样半个钟头时间里所展示出的那种色彩一定会丰富过西乐,这一点我是很肯定的!
王: 还有一个“即兴”协奏曲,叫“花鸟狂草”的,你自己估计它演出来会是什么样
子?
阎: 这个作品是互动性的,现在还没有演,要等谭盾下飞机的时候才交谱。到时候会给
每个乐手发一张纸。
王: 实际上也就是给每个人一个“动机”?
阎: 对对,是给一个动机!大家根据指挥的手势,基本操练一下,再根据自己生活的经
验和艺术的经验,把它发挥出来!
王: 谭盾的指挥和□□传统指挥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乐手跟老指挥的时候可能不用看他
的指挥手势,但是跟谭盾的话就得时刻留心他的动作表情。
阎: 那个“指挥家与六位演奏家的七重奏”就更有意思了!这里面有六个演奏家,而指
挥是无声的,所以这里面主要是体现“休止”的意境。指挥是无声的,但他又是有力度
的!
王: 这也就是多媒体音乐的关键之一——你不但要听,而且还要看!
阎: 是啊!指挥本来就是一种可以“看”的艺术!
王: 你们中乐团有些独奏乐手,通过录制“发烧”唱片这个渠道而广为人知,像打击乐
声部首席阎学敏,还有吹管名家谭宝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些“发烧”唱片既能
争取音乐爱好者,也能争取音响音乐“发烧友”,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推广方式!
阎: 没错!我们的唱片就是这样,力求演录俱佳,所以很受欢迎!
王: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你怎样看待香港中乐团的未来?西洋古典音乐在全球越
来越萧条,中国民族音乐在大陆的处境也是比较尴尬的。香港是一个很商业很市场化的
地方,你们同时还面临着流行音乐和一些西洋音乐的竞争。
阎: 香港中乐团未来的发展会很蓬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除了在艺术上执着追求,
还紧贴市场,不是闭门造车。我们的东西是雅俗共赏的,像我们的“情人节”音乐会,
就很受欢迎,还有给小孩子安排的专场音乐会...我们的好多系列音乐会已经使观众
形成一种期待,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演出。中乐团公司化以后,我们还成立了室内乐
团、民间乐团,小编制的,探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一个乐团的声音是最重要的,所以
我们又专门设立了一个职位,专门从事乐器改革和研究。乐团对培养新人也很重视!我
们注册了三个公司,分别是香港儿童中乐团、香港少年中乐团和香港青少年中乐团,面
向不同的年龄和□□阶层。我们还在□□上开班,教授乐器,这都是对□□的回馈,也
是对音乐的推广。我们有了自己附属的乐团,平时的演出就更有保证,观众也会更加支
持我们!所以我们是全方位地滚动发展的!
http://www.starwcn.com/read.php?tid=10645
虽然作者禁止转载,还是转来给大伙儿看看吧,:)。应该是2003年的采访。
====================================
在港专访阎惠昌
在当今中国,鼓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官方口号与建立健全民族文化
传播的艺术实体这两者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矛盾——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大家见得到
的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举措却着实寥寥无几。就说民族乐团吧,迄今为止,在中国大
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自己正规的民族乐团,至于大型民
族管弦乐团,则更是寥若晨星,放眼全国,也只有那么有限的几个而已!而对于西洋管
弦乐团,各地政府倒是从“政绩”出发,纷纷着意投入,君不见如今许多省市都已有了
好几支比较有规模的管弦乐团?至于艺术水准,则大部分都乏善可陈......一中
一西,一“土”一“洋”,声势总是一边倒,实在是拜崇洋者所赐,令人不能不为中乐
鸣不平!
其实,民族乐团并不是不能做,而是很应该做,而且很好做。
在弹丸之地的“东方之珠”香港,就有一支享有盛誉的民族管弦乐团——香港中乐
团。
香港中乐团于1977年由前香港市政局正式成立,其后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及管
理,2001年4月正式由香港中乐团有限公司负责运作,是香港目前唯一的职业中乐团。
香港中乐团的历任音乐总监是吴大江、关乃忠、石信之和阎惠昌,他们植根于历史悠久
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日常演出的内容包括传统民族乐曲及近现代大型作品。香港中乐
团还广泛地委约各种风格及类型的新作品,目前这类委约及委编作品已逾1500首,技
巧与风格都力求新颖。迄今为止,中乐团已举办音乐会逾2000场,并经常到中国内
地、澳门、□□和海外各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澳洲、新加坡、日本、韩国、加拿大、
美国、荷兰、奥地利和德国等地。除了活跃的演出,中乐团还灌录了不少唱片,如《梁
祝协奏曲/拉萨行》、《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穆桂英挂帅》、《香港中乐团专
辑》、《风采》、《喝采》、《美乐献知音》、《秦兵马俑》、《山水响》等专辑唱
片,其中就辑录了一些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传统及现代大型中乐交响作品。2003年3月,
香港中乐团推出了全球首张大型中乐团演出现场录音版的SACD——《明月星辉——香
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9月份又推出了《明月星辉——香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的
DVD,令广大中乐迷们趋之若鹜••••••
对于在弹丸之地上建立和发展起来而且正在蓬勃向上的香港中乐团,我一直充满着好
奇和兴趣,而对于香港中乐团现在的“领军人”、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先生,我
也心怀钦佩。前不久,借前往香港观摩展会之机,经好朋友介绍,我结识了阎惠昌先
生。几天后,由好朋友夫妇陪同,我在位于九龙新蒲岗的飞利浦—纬讯SACD中心(由
著名录音师冯炜国先生打理的)再次见到了去那儿审听乐团演出录音的阎先生。在
SACD中心的会客室,我和阎先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全部内容我都用自己带去
的一台便携式DAT采访机作了录音。现在,我就把与阎先生的谈话内容整理如下,以飨
各位乐友!
下文以“王”代表我本人,以“阎”代表阎惠昌先生。
王: 阎先生你好,很高兴在香港见到你!作为原来在内地成长起来的著名指挥家,你现
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担任中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已经有好几年了!你这几年
的感受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吗?
阎: 我来香港中乐团已有近7年了!香港中乐团是一个兼收并蓄、视野非常宽阔、张力
很大的乐团,我觉得我在这里跟乐团的合作是很开心的,可以很好地施展我的才能。
王: 可不可以用你们中乐团的宣传口号“融汇香港中西文化特色,散发现代国际都会活
力”来概括?
阎: 对对!
王: 我知道你不仅是指挥家,而且是个优秀的作曲家。可以说说你从在学校求学开始的
创作与指挥经历吗?
阎: 我正式进入专业领域是从到上海音乐学院读指挥专业开始的,那是1978年,“文
革”后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次招生。那时候全国只有“上音”有民乐指挥专业,而我应考
的时候正在西安音乐学院戏曲系当老师并担任指挥。当时“上音”在全国就招一名民乐
指挥专业的新生,而我很幸运,考上了。“上音”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那里有
很雄厚的师资,西洋方面有曾留学苏联、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的专家,所以视野很宽
阔!另外,“上音”也聚集了一些在民族音乐方面相当有研究的专家,比如何占豪、胡
登跳、刘国杰(他是曲艺方面的专家),民歌方面的专家如江明惇(后来当了院长),
还有既是作曲家、鼓乐演奏家又是理论家的李民雄老师,我也跟他学过敲击乐演奏。我
的作曲老师是胡登跳和何占豪先生,指挥老师是夏飞云先生,我真得感谢“上音”给我
打下这么好的一个基础!
王: 你在1978年考上“上音”之前有没有很多地接触过指挥和作曲这样的专业?
阎: 还是接触了一些。其实我从小就喜欢乐器,学过的第一种乐器就是笛子。从三年级
开始学竹笛,之后就中西乐器都学,二胡、板胡、三弦、扬琴、唢呐,还有钢琴、小
号,不过基本都是自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老师有个乐队,而唯一一个参加这个
老师乐队的学生就是我。(笑)那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锻炼,因为那些老师识谱都很
快,而我才三年级,本来不识谱,可跟他们在一起就等于是个强化训练,我学到了很多
东西,识谱视奏能力也锻炼出来了!到了初中,我已经非常喜欢音乐了,经常跟我的哥
哥还有朋友们一起玩,我吹笛子,哥哥拉胡琴。后来到了高中,我就很喜欢写曲子,同
学中有个文学很棒的,一堂课就写好词来给我谱曲。学校里有什么音乐活动也都是由我
指挥。中学的时候,我组织了一个乐队,但没有音乐老师,就由我自己来主持负责。高
中的时候,我还兼教初中的音乐课,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这个有三四十人的民乐队,队
员们所有的乐器都是我教的,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1972年是邓小平复出的时
候,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恢复招生,我在西安音院附中就读。我最初的专业是三弦,并做
合奏课的课代表。后来系主任鲁日融老师发现我很有组织才能,就让我转专业学指挥和
作曲。所以早在1974年我就开始学作曲和指挥了,跟着年龄比较大的干部进修班,旁
听他们的课。在西安音乐学院,我还有机会接触西洋音乐指挥。
王: 你有个作品叫《水之声》,是交响音画,大概是什么时候写的?
阎: 那就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写的。我读大学的时候,民乐指挥和西洋指挥有个很大的不
同,就是民乐指挥要兼学作曲。那时候,民乐的指挥还没有在全国普及,乐队也没有完
全定型,这就需要我们做民乐指挥的兼学作曲,学作曲可以让指挥家在指挥的位子上有
更好的发挥,对乐队的建设很有帮助。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就跟胡登跳和何占豪两位老
师学作曲。学作曲对我很有帮助。在音乐学院的时候,作为学生指挥乐队的机会是很少
的,但是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知道有个作的曲在全国获奖的学生叫阎惠昌,而他们很多人
不知道我其实是指挥专业的。毕业的时候,当时的上海电影乐团很想要我过去,他们说
你除了指挥以外作曲也很棒,能不能给我们也写个作品?结果我春节没回家,用了7天
时间,从草稿到总谱完成,后来就交给他们演奏,并荣幸地在全国获了奖。这可以说是
我无意之中写的作品,是一个尝试。那时候,立体声录音在国内刚刚出现,我在写这个
作品时就特别留意音响的流动和音像的变化,在和声和写作方法上我都想在传统和现代
之间找一个平衡。
王: 你作为指挥家指挥过很多作曲名家的作品,现在如果回过头来看你自己当年的作
品,有没有感觉这个早期作品有稚嫩的地方?
阎: 作为一位作曲家,我近些年很少写作品了,原因之一就是我对自己的作品永远不满
足。现在回头看以前的作品,当然有些地方的创作手法和创意即使放在现在看也没有过
时,可是总感觉还不够成熟,音乐上的深度还可以加强一些的...
王: 作为指挥家来看一部作品,他的角度无论是跟乐手还是作曲家来比都是不同的吧?
阎: 是不同的!作为乐手看一部作品是很“局部”的,从他的分谱上反映不出整个作品
的全貌,而指挥是看总谱。指挥跟作曲家的角色也很不同!指挥家常常不能很好地指挥
自己的作品,这中间有个原因,就是指挥家在研究别人作品的时候,当然是站在指挥的
角度去研究的,他会研究得非常仔细,会从各个方面去设计和揣摩这个作品,态度很认
真。而如果指挥家指挥自己作品的话,他往往会自认为对作品已经太了解,会忽视在指
挥自己作品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站在指挥家的角度来剖析作品。所以指挥家指挥自己作品
的时候有必要把它当成别人的作品来对待,那样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王: 你还有一个作品是《思乡曲》琵琶独奏?比刚才说的《水之声》还早?
阎: 对!《水之声》是1982年底写的,而《思乡曲》则是在1979年秋写的,那时我
刚离开家乡不久。我的家乡在陕西合阳,是很偏僻贫困的地方。从家乡到上海路途很
远,回一趟家很不容易。所以我对家乡的思念是油然而生的,有这样的比赛我就写了这
个主题,而且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还掉了眼泪......当时我的老师胡登跳还感
到诧异,说小阎你为什么把这个作品写得这么“悲”、这么深沉啊?你还年轻啊,才二
十几岁!当年有69部作品参赛,就选了我这一部。呵呵,当时还有很多参赛者以为我是
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有人写信给我的时候还称呼我“阎惠昌老先生”...(笑)
王: 你是什么时候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的?你担任过中央民族乐团指挥,你的前任是谁
呢?
阎: 1983年我大学毕业,就去了中央民族乐团,1987年全国开始评定职称,我被评
为一级指挥。我的前任是秦鹏章先生,他是非常老资格、非常博学的老前辈,我非常尊
敬他,从他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东西。
王: 大家知道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在将民族音乐管弦化方面卓有成效的一支乐团,而彭
修文大师无疑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创作、改编和开拓性的工作。你当时跟他接触多吗?
阎: 我刚去北京的时候是在5月份,还没毕业,广播民族乐团就已经“暗渡陈仓”把我
弄到了北京。记得刚去的时候,彭修文先生就专门去了我住的地方,说:“小阎啊,我
欢迎你来啊!我真的很希望你来我们乐团!”这样的态度对彭先生来说是非常少有的!
(王: 他很少对一个新来的小伙子这么热情?)对对,是很少的!那段时间他的排练我
都会去听,我也去他家里拜访他。他们乐团那时候给电台录音、录唱片和一些小的伴奏
啊什么的,都会找我来帮忙。所以我正式毕业分配前在北京呆过两三个月,就是在广播
民族乐团。这个期间我跟彭先生的接触只是初步的。后来我到了中央民族乐团,因为我
太太是在广播民族乐团弹古筝的,所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这两个乐团的排练在时间上
刚好是岔开的,中央民族乐团是一个独立的乐团,而广播民族乐团则不是,他们隶属于
广播艺术团,一个音乐厅有三个团用。他们民族乐团一般轮到下午用音乐厅排练,而我
们中央民族乐团正好是上午排练。我上午在中央民族乐团排练完,下午就去听彭先生的
排练。我还想办法借彭先生的总谱出来,每次排练都拿着总谱听,所以我就学到很多东
西。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11月份,我去彭先生家里聊天,聊到中国大型民族乐团的
未来的时候,他跟我谈到了百人民族大乐团的构想。后来到了1995年,我在□□碰到
他,就跟他说:那天晚上我们不是聊过天吗?我追记下来一个笔记,想请您看一下是不
是这个意思?他还吓了一跳,说没想到你还这么有心......我现在还把这个内容
留在我的电脑里:他谈到未来大型民族乐团100人的编制应该是怎么样,谈到东方民族
乐团的概念,谈到交响乐团音响的概念,民族乐团借鉴西洋乐团又是怎样一个概念..
.在这些方面比较深入地作了一些探讨。彭先生非常博学,见解很深刻!
王: 作为一个同行后辈,你怎样评价彭修文先生在民族音乐管弦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
得的成就呢?
阎: 彭先生在作曲方面和指挥方面是个伟人,是个拓荒者!他是个大师级的指挥家,所
以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在想什么时候能够跟到彭修文先生学习。后来,有一系列的缘分使
我可以跟彭先生接触,聊这些东西。因为我平时常听他的排练,有一次他突然生病,而
乐团要到外地去演出,他就指定我说:“小阎,你来救场!”后来我们还开了个同场音
乐会。我觉得彭先生无论人品还是学问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在指挥方面不拘谨于那种
学院派的八股和形而上学,为了音乐表达,他可以调动任何手段,他不会拘泥于什么指
挥的图示。这方面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王: 所以你现在指挥中乐团进行的演出,不单是民族管弦乐,包括西洋管弦乐甚至爵士
乐什么的你们都会拿过来?
阎: 对!
王: 在你录过的唱片中,《如来世家》是不是很早的?
阎: 那大概是1989年的事情。□□普音公司是个很特别的公司,以宣扬佛教为理念,
可是它制作的东西又不像普通的民间音乐那样。它是□□第一家以多媒体为手段的佛教
宣传公司,有个寺庙,就是□□花莲的和南寺,那里面有个多媒体剧场。很早的时候他
们就派了一个大学毕业的硕士去德国学多媒体电脑。做一个佛教的光盘,他们会请个绘
画班子画三年,画成幻灯片一样,然后配上多媒体音乐,在和南寺那个剧场里给信众
放。这是□□第一家做多媒体宣传的,很有意思!我后来跟他们有过很多合作。普音文
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哥哥就是和南寺的主持,所以他们说要做全世界最好的佛教唱片,
要集中中国最好的作曲家、指挥家、乐团和合唱团来做。我自己还给他们写过一张佛教
的交响合唱,而我给他们录的第一张唱片就是《如来世家》,我指挥的。我觉得这种合
作是很有意思的,对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迪。
王: 也就是说他们的追求对你也有影响?
阎: 是,他们那种一定不跟普通人走一样道路的思想对我有影响。
王: 我个人感觉,□□的一些文化产业包括创作做得既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又有特色,包
括像风潮那样的公司。
阎: 对!普音的掌舵人洪庆佑先生跟我谈剧本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被那里面佛教的故事
吸引了!他们写的词非常非常美!他们文化公司里那些写词写文学剧本的人都是在□□
很有成就的,洪庆佑先生自己就写了好几本小说和诗集,他还是一个极出色的摄影家!
所以这个经历对我在人生中看待问题的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王: 你还有一张唱片是《二胡现代作品集》?
阎: 对,这是我辞职离开中央民族乐团之后的第一张唱片。1990年我提出辞呈,91年
离开,当时就有三个单位聘请我,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四通集团新产品事业部以及北
京音乐厅。当时的北京音乐厅很红火,他们知道我辞职后很高兴,说音乐厅可以成立一
个爱乐民族乐团和爱乐交响乐团,聘我做常任指挥。所以我离开中央民族乐团后第一张
唱片就是指挥这两个乐团录的,上半场指挥民族乐团,下半场指挥交响乐团...当时
有个大连的二胡独奏家朱晓生很年轻又很有才华,我是偶然到东北客席指挥演出的时候
发现他的。后来他要到北京开独奏音乐会,告诉我说有些作品是交响乐队的。我说你不
用改了,我手里就有这样两个乐团,用原来的形式就可以了!音乐会开完就完了,如果
把它录成唱片不是更好?他说他没钱,我说我去给你谈。当时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的总经理是江凌女士,她想聘我做她的音乐指导。我说做音乐指导没问题,这个年轻人
出唱片,你出3万块钱来赞助,我们这些独奏家和指挥家一分钱也不要,你只给他们乐
队的演奏员一些钱就行了!她很帮忙,当时就录了音,到现在听来,这张唱片还是相当
不错的!。
王: 还有电影配乐你也涉及过?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黄河谣》还有《五个女子和
一根绳子》?
阎: 对!我在中央民族乐团的时候指挥乐团为电影和电视剧配奏的音乐非常非常多!那
时候就跟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有过合作。这对我的指挥生涯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
王: 你是在1992年移居新加坡的?
阎: 是的!我当时在四通集团新产品事业部帮他们做电脑音乐。请我的时候,他们当时
的部长说:“诸葛亮可以三顾茅庐,那我更可以五顾茅庐!”最后我答应去了。因为我
不懂电脑,他专门请他们的工程师来教我使用电脑。这对我帮助很大!后来准备跟日本
的ROLAND公司搞一个“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但是因为我去了新加坡,这个部分就
只好停下来了!但是前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有个博士生把我这个课题接过去了...我
就是在四通开始接触MIDI啊什么的,去新加坡后,我担任了拿索斯唱片公司新加坡分公
司的音乐总监。那段时间,我除了指挥乐团和编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用电脑做NEW
AGE。
王: 你早期接触电脑和MIDI对你后来在指挥乐团时渗透现代意识和西方的元素有没有
影响?
阎: 我觉得是有帮助的!那些数码的东西很妙,你在评价一个东西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
见它的效果,可以很客观。有些老资格的音乐家对电子音乐很排斥,总是说什么什么乐
器音色不像...其实这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阶段。电子音乐有一种自己的语言。比如你
写二胡,你不能说二胡适合拉的琵琶就适合弹,因此一定要很清楚地把它分开来!所以
我后来用电脑做NEW AGE音乐的时候,写了个《云》,还有《将军令》。那个时候我
通过电脑了解了一种严格的数字分配,音质怎么样...那个领域对我后来的指挥又有
很大的帮助,让我有意识地在感性中增加一些理性!在新加坡的时候,从编曲到创作到
构思到文字再到出版、封面设计、录音、操作,什么都是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
习。
王: 那是什么样一个契机使你跟香港中乐团有这样一个缘分?
阎: 香港中乐团是在1987年3月的时候第一次邀请我做客席。那次合作很愉快,彼此
印象很深刻!在1988年,香港有个学校音乐节,请我来做评判,之后又和香港中乐团
合作演出。接连两年的两次合作,使大家心里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时的音乐总监是关
廼忠先生)。当时我就感叹:这个乐团的管理真是世界一流,什么时候国内的乐团管理
能像这样子就好了!后来我去新加坡,然后又去□□,在高雄市立国乐团当指挥。在高
雄期间,我请了一些客席指挥,其中就包括彭修文先生。在那个期间我又学到了很多东
西。(王:你那可是“公私兼顾”啊!) 是啊!(笑)当时他身体不太好,不过那也是
他生前最后一场音乐会。1996年,香港中乐团希望请一位有资历的指挥家来指挥和训
练这个乐团。他们就跟彭先生谈,请他当音乐总监。彭先生身体不好,就说:“我当音
乐总监可以,但我有一个前提,得有一个助手帮我。”乐团就问他想请谁,他说:“我
只有一个人选,就是阎惠昌,不是他做助手我就不能做你们的音乐总监。每年你们这么
多音乐会我只亲自指挥3场,其它的就要请小阎帮忙了!”这真是一个缘分——他觉得
我可以帮到他,而我自己觉得跟彭先生在一起最好,这是难得的机会跟他老人家学习。
可是很不幸的是,请他当音乐总监的决议在香港市政局刚刚通过的那天下午,他就住院
了!后来就病逝了,64岁!当时,香港政府方面就跟我说:我们希望你现在能接上来做
音乐总监...这就是缘分,跟彭先生和香港中乐团都是缘分,所以我和香港中乐团一
直合作到现在!
王: 你第一次跟香港中乐团合作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管理是一流的。2001年4月份他
们公司化了,在这方面是不是有更大的进步呢?
阎: 从公司化以后到现在,这个乐团有了更大的进步,因为它的空间更大,特别是理事
会的领导可以用“英明”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在决策等方面既给你很大的空间又给你很
好的指导,所以乐团能有很好的发展。
王: 你们中乐团有委约和委编作品总计1500多首?
阎: 这些都是花钱请人写的和编的,并不代表所有我们演出过的。我们乐团演出曲目的
来源,一是请人写和编作品,二是请客席指挥、客席演奏家带作品、借谱。这样的作品
我们演奏过的累计起来有3000多首。
王: 香港中乐团在2002年10月份获得了香港国际现代艺术节“杰出弘扬现代中乐大
奖”,这是个很好的荣誉!
阎: 如果要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也要说香港中乐团这个荣誉是实至名归的!因为香
港中乐团这么多年有1500多首委约和委编作品,放眼全世界,西乐且不说,中乐是肯
定没有的!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推广新作品方面,它确实是走在全世界中乐的最前面!
王: 提起谭盾,是不是香港中乐团将跟他有一次合作?
阎: 本来今年就要演的,但因为SARS而推迟下来了!现在已经定在2004年1月份。他
的作品我们早就演过了,我们也跟他委约过作品,他在1996年曾经跟我们乐团合作过
一次!谭盾先生现在每年有一次亚洲之行,指挥亚洲各著名乐团。他说他选中来合作的
乐团其它都是交响乐团,民乐团只有一个,那就是香港中乐团,因为香港中乐团是世界
最棒的中乐团!我们有个连续三年的合作计划。
王: 现在香港中乐团分4个乐器组别——弹拨、拉弦、敲击和吹管吧?在编乐师有多
少?
阎: 我们中乐团现在有85位在编乐师。
王: 也就是说已经接近于彭修文大师所说的百人民族乐团的编制了?
阎: 是接近,但是还不到。
王: 如果是要做成百人编制,那你觉得在哪个声部上更要加强?
阎: 当然是弹拨乐!
王: 我知道中乐团从1998年起举办了一系列贴近市场的专题音乐会,像“心乐集”、
“情人节”和“千弦齐鸣”。从创团到现在你们已经举办过800多场正式的音乐会?
阎: 对!这还没算外展的音乐会!去年到今年我们就演了104场,去年2月的时候我们
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过一场。
王: 中乐团从1987年到现在录的唱片有《梁祝协奏曲/拉萨行》、《十面埋伏》、
《春江花月夜》、《穆桂英挂帅》,还有《风采》。《风采》算是比较新的吧?
阎: 《风采》是1999年录的。《山水响》和《秦兵马俑》是比较新的。《山水响》的
作曲家是香港的罗永晖。这些都是大型的中乐作品。
王: 也就是说,你从接手香港中乐团以后,把自己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民族音乐管弦化方
面?
阎: 是!因为中乐团从第一任总监吴大江开始走的就是将民族音乐交响化的道路,基本
就是把民间的、简单的题材进行交响化,用大乐团来演奏,让它具有更丰富的线条和色
彩。这是建团时候就有的路线,我们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多年,只是现在我们用彭修文大
师的概念,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不是要传统音乐“交响化”,而是使之更具“交响
性”。
王: “明月星晖——香港中乐团银禧音乐会”的现场反响是很好的,当时有两千多个观
众吧?而SACD则是由LEO冯炜国和余昭科来录音?
阎: 这次“银禧音乐会”是我们第六乐季的“头炮”,我们邀请了董特首等政要前来观
赏。当时我们希望这次音乐会不要太过学术化,要雅俗共赏。正好那天又是中秋节,我
们就把音乐会主题融合在一起,既有中秋过节的感觉,又有严肃音乐的学术化一面,还
有回顾历史的意思。我们请了一些名家来跟我们一起回顾共同走过的艺术道路。当然,
我们也请了纬讯来做SACD录音。其实去年飞利浦—纬讯SACD中心成立会的时候我还
去了,当时我都感到很振奋,因为我很重视录音这个方面。我觉得一个乐团的音乐会它
的观众是很有限的,如果可以利用现代的媒体——无论是电台、电视台还是唱片——来
传播的话,对于音乐的宣传是更加重要的!音乐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推广,需要更多
的人认同!如果仅仅是在音乐厅,那样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的音频科技越来越先
进,越来越高保真,可以让你不进音乐厅也“身临其境”!所以我想一定要尝试
SACD,而这次“银禧音乐会”就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尝试做全世界第一张大型中
乐团现场演出的多声道SACD。
王: 以前有FIM出的SACD《江河水》和《丝竹管弦》,但都是独奏或者小编制的民
乐。风行公司和雨果公司也出过一些民乐团的普通CD。而你们这张《明月星晖》则是第
一张大型民乐团的SACD,而且是现场版、多声道的!
阎: 对!大型民乐团唱片以前还是有的,比如中国第一张民乐的激光唱片就是由宝丽金
录的,由我指挥民乐团演奏李焕之的作品。其实在亚洲有很多人认识我就是因为那张唱
片!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中国第一张民乐CD和现在第一张SACD都是我担任指挥的!
做SACD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现在由香港著名的现代音像公司来发行,我觉得是最
合适不过了!
王: 是啊,现代音像做中国音乐的发行是很得力的!说到这里我倒是想问你:除了是作
曲家和指挥家,你自己是不是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发烧友”?
阎: 可以说是的!音乐“发烧友”是肯定的,至于音响呢我也希望“发烧”,不过那得
有经济能力支持才行(笑)...但是我的“发烧”还是跟纯粹的“发烧”不同,因为
我每天都是在最“发烧”、最顶级的“音响”里面去听的!我的乐团就是没有经过任何
修饰的音响,他们的演奏就是百分之百的保真!所以无论多么好的音响我都可以用我的
耳朵作一个鉴定...所以说我对“发烧”音响有兴趣,因为我做过唱片制作人,做过
作曲家又是指挥家,我很注重音响科技。除了我没有倾家荡产去买那么高级的音响之
外,在□□方面也许我称得上是“发烧友”吧!
王: 评判一张唱片中的音乐演奏和唱片录音怎么样,最有资格的恐怕莫过于做乐团指挥
的人了!因为指挥家指挥的时候就得听哪个声部有问题,声音应该是怎么样的,各个声
部之间的衔接有没有问题,对每个乐手又有什么要求...你可以把自己作为指挥的要
求渗透在对唱片的评价里面,好不好你一听就知道!
阎: 是啊!有一次去一个大老板家,他的音响价值很昂贵,音箱是特别定制的,要好几
个人才能抬进家门。他邀请我去听我指挥的唱片。可是我听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头——
怎么拉弦与弹拨换位了?就跟他讲:“你可能把相位搞错了!”他一看,果然是这样!
王: “银禧音乐会”录音之前时你跟录音师和制作人有很多协调吧?比如摆位啊什么
的?
阎: 是,演出之前肯定要协调的,而演出之后更是精益求精,要用“放大镜”去看有什
么问题!我们现在常来这个SACD中心跟LEO他们打交道,因为我们还将出很多唱片,
后续的录音会源源不断!
王: 那么这次演出的DVD又如何呢?
阎: 这次的DVD的视频是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做的,在现场用了9部摄像机拍摄,很专业
的!这也是我们乐团第一张DVD。这张以后我们将出赵季平作品音乐会的DVD。从我到
香港中乐团以后,因为我的录音意识很强,所以在这方面有不少计划。
王: 你现在出外交流的时候是不是就拿这张SACD《明月星辉》当礼物给人家,说“这
是我们香港中乐团的最新唱片,而且是用现在最先进的音频科技做的SACD”?(笑)
阎(笑): 是啊!我现在出门就拿这张SACD去,它真是很棒的!
王: 这张《明月星辉》有没有打算出普通CD?
阎: ANDY(指林锡坚先生)他们可能会考虑在香港出普通CD版。那次音乐会有两个
小时,SACD中有一些删节,而DVD则几乎是把全部过程都收录了!
王: 我知道谭盾会跟你们合作演出《卧虎藏龙》的中乐版。你以前有没有在别的场合看
过他这个作品的演出?
阎: 有!那是在红墈体育馆,谭盾自己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奏,是大提琴主奏的版本。
王: 作为一位民族管弦乐指挥家,你怎么样来评价谭盾所作的一些尝试呢?谭盾几乎可
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大家对他在音乐上的一些手法有争议,当然占主导的还是正
面评价。
阎: 我觉得对一个作曲家来说就是要标新立异!一个作曲家如果不能够标新立异,那么
他将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谭盾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所谓“标新立异”就是
创意,创意就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即使只能够突破一点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是
了不起的!所以我对谭盾所做的东西都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同时,我自己也做过作曲
家,我知道每一个作曲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会取得成功的。首先要肯定的是,如果缺乏
像谭盾这样有勇气的作曲家进行有益的尝试,音乐就不会前进!在这个前提下,音乐是
很主观的。因为谭盾具有争议性,他的知名度更高,他所创作的音乐就会被更多的人所
关注。因为如果你不喜欢甚至讨厌他的话,你可能就会更关注他,你会注意他的每一部
新作品,看他是不是写了更令自己讨厌的东西。特别喜欢他的人也会更关注他!比起那
些完全没有创意的、不会标新立异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更能使大家关注音乐、关注新东
西!所以我觉得谭盾先生作了很多尝试,他在国际上才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另外还有一
点就是:谭盾不光是一个作曲家,他还是□□活动家!我们很多作曲家就仅仅是一个作
曲家,没有什么□□活动。而谭盾呢?他的想法就是:我是一个作曲家。我在平时的社
会活动中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体现我的亲和力,普通人跟我打交道的时候就很容易接
受我...关于他对作曲家身份的定位,我跟他谈话的时候就有感觉——他跟那些在学
院里高高在上的教授们是不同的,他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观众,更加贴近市场。这
是很了不起的!谭盾还有一点是很了不起的,那就是把中国音乐带向了国际。你想一
想,在谭盾之前,有多少外国的交响乐团会去演中国人的作品?而现在,很多外国著名
乐团都会去演中国作品特别是谭盾的作品!我就看到,他在香港演出结束的时候,后面
排队的排得很长很长,都是嘉宾,请他签名和请他去讲话的,而且其中很多就是“鬼
佬”!那是一种对他顶礼膜拜的感觉啊!这就是对中国音乐的弘扬嘛!谭盾特别重视传
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现在他每年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到他的乡下——湖南,去采风,去
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这是他对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一种执着。如果谭盾缺少了
这种执着,他的作品就不会有这样鲜明的个性!
王: 谭盾还到湘西去采集过傩戏的资料,他对傩文化和巫文化有着极浓的兴趣。可以说
他就是一个很“长沙”、很“土”的人,但他的意识上还是很国际化、很“洋化”的!
现在你们合作《卧虎藏龙》中乐版的谱子已经有了吗?
阎: 已经有了!谭盾自己对这个改编成中乐的版本很有信心!法国的一个艺术节就已经
邀请我们中乐团去演《卧虎藏龙》中乐版。中乐版虽然现在还没有演,但我相信效果会
很好!因为中乐的音色很特别也很丰富,非常具有个性,和西乐是不同的!所在它在同
样半个钟头时间里所展示出的那种色彩一定会丰富过西乐,这一点我是很肯定的!
王: 还有一个“即兴”协奏曲,叫“花鸟狂草”的,你自己估计它演出来会是什么样
子?
阎: 这个作品是互动性的,现在还没有演,要等谭盾下飞机的时候才交谱。到时候会给
每个乐手发一张纸。
王: 实际上也就是给每个人一个“动机”?
阎: 对对,是给一个动机!大家根据指挥的手势,基本操练一下,再根据自己生活的经
验和艺术的经验,把它发挥出来!
王: 谭盾的指挥和□□传统指挥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乐手跟老指挥的时候可能不用看他
的指挥手势,但是跟谭盾的话就得时刻留心他的动作表情。
阎: 那个“指挥家与六位演奏家的七重奏”就更有意思了!这里面有六个演奏家,而指
挥是无声的,所以这里面主要是体现“休止”的意境。指挥是无声的,但他又是有力度
的!
王: 这也就是多媒体音乐的关键之一——你不但要听,而且还要看!
阎: 是啊!指挥本来就是一种可以“看”的艺术!
王: 你们中乐团有些独奏乐手,通过录制“发烧”唱片这个渠道而广为人知,像打击乐
声部首席阎学敏,还有吹管名家谭宝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些“发烧”唱片既能
争取音乐爱好者,也能争取音响音乐“发烧友”,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推广方式!
阎: 没错!我们的唱片就是这样,力求演录俱佳,所以很受欢迎!
王: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你怎样看待香港中乐团的未来?西洋古典音乐在全球越
来越萧条,中国民族音乐在大陆的处境也是比较尴尬的。香港是一个很商业很市场化的
地方,你们同时还面临着流行音乐和一些西洋音乐的竞争。
阎: 香港中乐团未来的发展会很蓬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除了在艺术上执着追求,
还紧贴市场,不是闭门造车。我们的东西是雅俗共赏的,像我们的“情人节”音乐会,
就很受欢迎,还有给小孩子安排的专场音乐会...我们的好多系列音乐会已经使观众
形成一种期待,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演出。中乐团公司化以后,我们还成立了室内乐
团、民间乐团,小编制的,探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一个乐团的声音是最重要的,所以
我们又专门设立了一个职位,专门从事乐器改革和研究。乐团对培养新人也很重视!我
们注册了三个公司,分别是香港儿童中乐团、香港少年中乐团和香港青少年中乐团,面
向不同的年龄和□□阶层。我们还在□□上开班,教授乐器,这都是对□□的回馈,也
是对音乐的推广。我们有了自己附属的乐团,平时的演出就更有保证,观众也会更加支
持我们!所以我们是全方位地滚动发展的!
发表于 2011/2/9 6:3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