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五梆子》
浏览量:5515 回帖数:0
1楼
参考录音:《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1》冯子存演奏
参考乐谱:《笛子教学曲精选》(曲广义等)
《冯子存笛子曲集》(霍伟)
传统乐曲早已经过了时间的筛选捶打,说它们“过时”就像说南极
翁老了一样没什么意义,虽然我也喜欢新作品的刺激,但面对这些想不
承认是精华都不成的传世宝还是觉得,在上面花多大功夫都值得,虽然
可能看起来不象新作那样讨巧。
说实在的,我一直对南方的同学会不会有喜欢冯子存先生的曲子的
存有一些怀疑,因为作为来自北方农村不识字农民的一代北派笛子大师,
他的音乐语言地地道道地北方话、民间化,与南方盛行的文人气息实在
太不对路。
冯老绰号“吹破天”,气唇两功享誉天下,面对北方的大漠风沙在
户外演奏居然毫不受影响,实在了得。可能有人认为从冯老至今半个世
纪笛子技术已有长足发展,他的东西现在看来太落后。我也有过这种想
法,但随着自己技术和知识的同时进步,越来越发现自己当时的幼稚。
但愿等我分析完了他的曲子,持此观点的同学能有所反思。
演奏冯老的任何一首作品,首先必须做到每个音清楚结实,铿锵有
力,速度不能太快。俞逊发先生演奏他的曲子,发挥自己技术特长,把
吐奏段落吹得飞快,结果把冯子存吹成了刘管乐,象是天津民俗文化的
流丽风趣,《喜相逢》跟《卖菜》相似,我以为不妥。要字字铿锵、毫
不含混,其实没有过硬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吐奏处理
音头。这里还存在要处理好旋律跟技巧间的关系的问题。吐、滑、剁、
历、花舌、飞指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万不可影响旋律的行进和粗犷豪迈
的气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梆子》全曲四大段,第一段慢板,第一个音就是花舌音起。现
在的演奏家一般要求学习者要把花舌吹得细密,但运用是要分场合的。
这里的花舌万不可跟简广易《山村迎亲人》一般细致深情。花舌音起的
时候要注意音头的切入,气流从舌头冲出立刻促成发音,也就是花舌
起动时的一吐要同时干净有力地吐出音来。1到低7的滑音1应比平均律
制略高一点,以适应民族民间律制的需要,否则乡土味道就要打折扣
(7由于实际演奏效果上看属过程音,所以虽算是滑奏主音却不必苛求)。
同样的原因,曲子里很多地方都不应苛求音准,而要做些微妙的处理。
注意第三小节的1到低3不是剁音,只能算是时值偏长且较有力的倚音。
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二种花舌——“冷花舌”。跟通常的长花舌音
不同,这种花舌很短促,出现在单音上,甚至只出现在装饰音上,不能
延续到主音,比如这里的3到5的滑音,滑离3了花舌就要立刻终止。
1和低6间的滑音当然要求使用六半孔奏1;6和高1同此。第31-32小节
低6低7和2之间的滑音是冯老颇具特色的气冲音,就是说2是六个孔全开
用有力的气息把音高从#1顶上去的,同时要注意气息的稳健,不能因为
力度的变化变得轻浮。整个第一段要沉稳厚实而不失旋律的歌唱性,注
意体会音乐语言和北方生活语言的关系。
第二段速度稍快,要明快有力还兼具诙谐风格。开头两个小节的7
上都有颤音,如前所说,技巧都要服从于风格,所以颤音也要短促利落。
接下来几句大量出现剁音。冯老自己描述剁音要“象剁菜一样”,当然
是要干净有力的。不过历来书里都说六个手指要同时下落,我却觉得这
样笛子很容易哑掉或出“泛音”(这个说法不正确,这里不细说了),
应该有意识让上方手(向右持笛者的左手)略早于下方手下落,中间这
个极短的时间差虽短,却给了笛子改变管内振动状态的时间,发音就容
易了。但时间差一定要极短,略长就会影响力度,再长就成有历音之嫌
了。这一部分要有效利用空拍换气,以保持出音力度的稳定。但不要一
味强奏,这里从p到ff的力度频繁变化,不能失去应有的风味,但也不可
太过,冯老的曲子毕竟是豪迈的,容不得半点做作和媚俗。
第三段进一步加快,约104拍,要在豪放劲健中见活泼流利。全段
吐奏为主,但不可一味干巴巴地硬着头皮吐到底,冯老在很多吐音上同
时作了丰富的处理,如加以颤音、滑音、冷花舌或与连音相间并结合力
度变化。记住,吐音最难的就是清晰有力的中等速度的吐音,而不是快
速轻巧的吐音。作为基本的演奏手段,演奏者必须把吐音练到随心所欲,
能够以任何速度清楚利落地完成,千万不要以为会了快的就自然会了慢
的。从前排演《瑶族舞曲》的时候我经常要求笛子声部注意吐奏放慢、
奏清楚,轻快潦草的吐音只能给人含混的印象,而吹奏者往往不自知,
所以要有意识地放慢速度攻克吐音的清晰度和力度关。慢速和中速的吐
奏随心所欲了再加速,会发现不但质量高了,而且有把握、有自信。作
为冯老的曲子,吐音更不能含混。其实二人台传统上并没有双吐,所以
在作出冯老吐奏速度比现在的演奏家慢得多的结论的同时必须注意到,
他是在用单吐、甚至唇吐来演奏后辈们用双吐演奏的16分音符的!我想
每个会一点管乐器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重要差别。几个6161的连音断音
组合需要专门练习一下。
第四段达到高潮,要演奏得热情奔放。还是那句话,力度不能丢,
豪气不能减。第三个小节开始的大段连续的剁音+大滑音有相当的技术
难度,而且这里没有换气的地方,要学会民间的“偷气”,就是在不容
易被注意到的地方极其迅速地吸气。否则,气息达不到大量耗气的大剁
大滑的需要,就难以为计了。值得一提的是飞指技术的运用。用下手按
住123孔并拿稳笛子,上手迅速在456孔上抹动,手和笛子之间要半触不
触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完成技术并发音,而且手腕手指都要充分放松,不
能用死力。这个技术其实容易掌握,只是运用过后要迅速找到指孔回到
正常吹奏状态。最后一句渐慢,结结实实地一个一个音发出来,不要慌,
稳健、有力、清晰、豪情万丈,强音收,结束。
纵观全曲,层次分明,吹奏的时候心里要有大局,把各段鲜明的速
度、力度、风格对比准确地传达出来,让丰富的技巧妥帖地为作品本身
的音乐气质服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画蛇添足甚至添乱,用句广告词来说,
“一切尽在掌握”。
后辈演奏家的演奏或多或少走了样,所以主要还是学习原始录音,
可以参考北派渊源较深的演奏家的录音,如曾永清戴亚等人,张维良也
得到冯老真传,但演奏有过于厚重细腻之嫌。
冯老的曲子谱子都是后人根据演奏记的,所以一切应以演奏原声为
准,记谱只能作为参考,有问题要到录音中找答案。
参考录音:《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1》冯子存演奏
参考乐谱:《笛子教学曲精选》(曲广义等)
《冯子存笛子曲集》(霍伟)
传统乐曲早已经过了时间的筛选捶打,说它们“过时”就像说南极
翁老了一样没什么意义,虽然我也喜欢新作品的刺激,但面对这些想不
承认是精华都不成的传世宝还是觉得,在上面花多大功夫都值得,虽然
可能看起来不象新作那样讨巧。
说实在的,我一直对南方的同学会不会有喜欢冯子存先生的曲子的
存有一些怀疑,因为作为来自北方农村不识字农民的一代北派笛子大师,
他的音乐语言地地道道地北方话、民间化,与南方盛行的文人气息实在
太不对路。
冯老绰号“吹破天”,气唇两功享誉天下,面对北方的大漠风沙在
户外演奏居然毫不受影响,实在了得。可能有人认为从冯老至今半个世
纪笛子技术已有长足发展,他的东西现在看来太落后。我也有过这种想
法,但随着自己技术和知识的同时进步,越来越发现自己当时的幼稚。
但愿等我分析完了他的曲子,持此观点的同学能有所反思。
演奏冯老的任何一首作品,首先必须做到每个音清楚结实,铿锵有
力,速度不能太快。俞逊发先生演奏他的曲子,发挥自己技术特长,把
吐奏段落吹得飞快,结果把冯子存吹成了刘管乐,象是天津民俗文化的
流丽风趣,《喜相逢》跟《卖菜》相似,我以为不妥。要字字铿锵、毫
不含混,其实没有过硬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吐奏处理
音头。这里还存在要处理好旋律跟技巧间的关系的问题。吐、滑、剁、
历、花舌、飞指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万不可影响旋律的行进和粗犷豪迈
的气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梆子》全曲四大段,第一段慢板,第一个音就是花舌音起。现
在的演奏家一般要求学习者要把花舌吹得细密,但运用是要分场合的。
这里的花舌万不可跟简广易《山村迎亲人》一般细致深情。花舌音起的
时候要注意音头的切入,气流从舌头冲出立刻促成发音,也就是花舌
起动时的一吐要同时干净有力地吐出音来。1到低7的滑音1应比平均律
制略高一点,以适应民族民间律制的需要,否则乡土味道就要打折扣
(7由于实际演奏效果上看属过程音,所以虽算是滑奏主音却不必苛求)。
同样的原因,曲子里很多地方都不应苛求音准,而要做些微妙的处理。
注意第三小节的1到低3不是剁音,只能算是时值偏长且较有力的倚音。
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二种花舌——“冷花舌”。跟通常的长花舌音
不同,这种花舌很短促,出现在单音上,甚至只出现在装饰音上,不能
延续到主音,比如这里的3到5的滑音,滑离3了花舌就要立刻终止。
1和低6间的滑音当然要求使用六半孔奏1;6和高1同此。第31-32小节
低6低7和2之间的滑音是冯老颇具特色的气冲音,就是说2是六个孔全开
用有力的气息把音高从#1顶上去的,同时要注意气息的稳健,不能因为
力度的变化变得轻浮。整个第一段要沉稳厚实而不失旋律的歌唱性,注
意体会音乐语言和北方生活语言的关系。
第二段速度稍快,要明快有力还兼具诙谐风格。开头两个小节的7
上都有颤音,如前所说,技巧都要服从于风格,所以颤音也要短促利落。
接下来几句大量出现剁音。冯老自己描述剁音要“象剁菜一样”,当然
是要干净有力的。不过历来书里都说六个手指要同时下落,我却觉得这
样笛子很容易哑掉或出“泛音”(这个说法不正确,这里不细说了),
应该有意识让上方手(向右持笛者的左手)略早于下方手下落,中间这
个极短的时间差虽短,却给了笛子改变管内振动状态的时间,发音就容
易了。但时间差一定要极短,略长就会影响力度,再长就成有历音之嫌
了。这一部分要有效利用空拍换气,以保持出音力度的稳定。但不要一
味强奏,这里从p到ff的力度频繁变化,不能失去应有的风味,但也不可
太过,冯老的曲子毕竟是豪迈的,容不得半点做作和媚俗。
第三段进一步加快,约104拍,要在豪放劲健中见活泼流利。全段
吐奏为主,但不可一味干巴巴地硬着头皮吐到底,冯老在很多吐音上同
时作了丰富的处理,如加以颤音、滑音、冷花舌或与连音相间并结合力
度变化。记住,吐音最难的就是清晰有力的中等速度的吐音,而不是快
速轻巧的吐音。作为基本的演奏手段,演奏者必须把吐音练到随心所欲,
能够以任何速度清楚利落地完成,千万不要以为会了快的就自然会了慢
的。从前排演《瑶族舞曲》的时候我经常要求笛子声部注意吐奏放慢、
奏清楚,轻快潦草的吐音只能给人含混的印象,而吹奏者往往不自知,
所以要有意识地放慢速度攻克吐音的清晰度和力度关。慢速和中速的吐
奏随心所欲了再加速,会发现不但质量高了,而且有把握、有自信。作
为冯老的曲子,吐音更不能含混。其实二人台传统上并没有双吐,所以
在作出冯老吐奏速度比现在的演奏家慢得多的结论的同时必须注意到,
他是在用单吐、甚至唇吐来演奏后辈们用双吐演奏的16分音符的!我想
每个会一点管乐器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重要差别。几个6161的连音断音
组合需要专门练习一下。
第四段达到高潮,要演奏得热情奔放。还是那句话,力度不能丢,
豪气不能减。第三个小节开始的大段连续的剁音+大滑音有相当的技术
难度,而且这里没有换气的地方,要学会民间的“偷气”,就是在不容
易被注意到的地方极其迅速地吸气。否则,气息达不到大量耗气的大剁
大滑的需要,就难以为计了。值得一提的是飞指技术的运用。用下手按
住123孔并拿稳笛子,上手迅速在456孔上抹动,手和笛子之间要半触不
触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完成技术并发音,而且手腕手指都要充分放松,不
能用死力。这个技术其实容易掌握,只是运用过后要迅速找到指孔回到
正常吹奏状态。最后一句渐慢,结结实实地一个一个音发出来,不要慌,
稳健、有力、清晰、豪情万丈,强音收,结束。
纵观全曲,层次分明,吹奏的时候心里要有大局,把各段鲜明的速
度、力度、风格对比准确地传达出来,让丰富的技巧妥帖地为作品本身
的音乐气质服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画蛇添足甚至添乱,用句广告词来说,
“一切尽在掌握”。
后辈演奏家的演奏或多或少走了样,所以主要还是学习原始录音,
可以参考北派渊源较深的演奏家的录音,如曾永清戴亚等人,张维良也
得到冯老真传,但演奏有过于厚重细腻之嫌。
冯老的曲子谱子都是后人根据演奏记的,所以一切应以演奏原声为
准,记谱只能作为参考,有问题要到录音中找答案。
发表于 2011/3/6 6:4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