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序zz
浏览量:5247 回帖数:0
1楼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30年代著写了《怎样欣赏音乐》这本小册子,
指导了欣赏音乐的一些身心准备,阐明了音乐欣赏中一些常见问题,对普通
的音乐爱好者或是乐器演奏员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此书出版后好评不断,
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发行。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版。
此处贴出序言与第一节:怎样倾听音乐。
作者提出了倾听音乐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与纯音乐阶段。
强调真正对音乐的理解不是具象的,音乐的表现力也并非体现在明确的涵义
上。音乐就是音乐,而不是诗,不是画,也不是建筑。
作者的观点对我们而言很有启发作用,某些段落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但
贴出这些文字并不表明本人完全赞同这些观点。在宣扬音乐是“人类共同的
语言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东西方间的音乐语言依然是有差异的。见仁见
智,仅供大家参考吧。
==============================================
序
所有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都同意下列观点:读这样一本书并不能加深对
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这本书所讲的一切都是关于在本书之外才能找到
的体验。除非你下定决心倾听比过去多得多的音乐,否则读这本书可能是白费
时间。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力求不断加深自己
对这门艺术的理解。读一本书有时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什么也代替不了需要
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即倾听音乐。
幸运的是,现在听音乐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随着收音机和唱机,更不用
说电视和电影,所提供的好音乐愈来愈多,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音乐了。
事实上,正像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所说的,现在每个人都有听不懂音乐的机会了。
我经常有一种把正确理解音乐的困难加以夸大的倾向。我们作为音乐家经
常碰到一些老实人,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对
音乐一窍不通。”我的剧作家和小说家朋友却很少听到有谁说:“我对戏剧或小
说一窍不通。”不过我非常怀疑这些在音乐方面如此谦虚的人,是否有同样多的
理由对其它的艺术也表示谦虚;或者说得好听一些,是否没有多少理由对理解
音乐表示谦虚。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
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
无论如何,在你对“有音乐才能”的含义有所理解之前,没有理由为自己的
音乐才能感到灰心丧气。关于“音乐才能”是由什么组成的,流传着许多奇怪的
看法。人们常说,“他或她看了一次演出,回家后就能在钢琴上把所有的曲调弹
出来”,以此证实某人肯定有音乐才能。单凭这个事实的确说明这人有一定的音
乐才能,但这并不表明他具有我们将要在这里讨论的那种对音乐的敏感性。善
于模仿的表演者还不是演员,而音乐的模仿者也不一定是音乐才能很强的人。
另一种看法力图以具有绝对音高的听觉作为音乐才能的标志。当你听到a1时能
把它辨别出来,有时是有用处的,但当然不能单凭这一点就说你有音乐才能。
这只能说明你有那么一点音乐辨别能力,与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对音乐的真正
理解关系不大。
不过,对具有高度潜在的理解力的聆听者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当他听到
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如果有“音盲”这种事情,那就意味着无辨
认曲调的能力。我对这种人表示同情,可是爱莫能助,正象色盲无助于画家的
命运一样(舒曼不同意这种观点,作为与音乐爱好者进行实际接触的结果,他
宣称他在帮助原来被认为是“音盲”的人辨别旋律素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原注)。不过你要是有把握出认一支特定的旋律----不是唱这支旋律,而是当
有人弹奏它的时候能辨认出来,即使在间隔几分钟之后并在弹奏几支不同的旋律
之后也能辨认——你就掌握了深入理解音乐的钥匙。
只能听到存在于不同时刻的音乐还不够,还必须能够把在任何特定时刻听
到的音乐与在不久前刚听到的和即将要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音乐
是一种寓于时间中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像一本小说,只是小说里描述的
事情比较容易记住,这一方面是由于它叙述了实际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由
于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些情节。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比
较抽象的,要像读小说那样把它们在自己的想像中聚集在一起并不那么容易。
因此你必须能够辨认一支曲调。因为在音乐中取代情节地位的一般是旋律。旋
律通常是聆听者的向导。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辨认一支旋律,后来又不能自始
至终追随它的行踪,我觉得你就没有必要再听下去了。你只不过是模糊地感觉
到音乐的存在而已。可是能够辨认一支曲调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正在听的乐曲是
该曲的哪个部分并很有可能知道此后你将听到什么。这是以更明智的方法理解
音乐的唯一的必要条件。
某些思想流派倾向于强调聆听者实际的音乐体验。他们的意思是说,用一
个手指在钢琴上弹《老黑奴》,也比读十几本书更接近于理解音乐的神秘性。
当然,用手指啄一下钢琴,甚至具备中等的钢琴弹奏水平都不会有什么害处。
不过作为音乐的入门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许多钢琴家尽管花了一辈子时间去
弹奏一些巨作,总的说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仍然是很肤浅的。至于那些音乐
普及工作者,他们一开始就用一些天花乱坠的故事和描述性的标题来解释音乐,
又在名作的主题上加些打油诗做为结束----这种“解决”聆听者问题的办法根本
不值一提。
没有一个作曲家相信在更好地理解音乐方面有什么捷径可走。对聆听者所
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指出音乐中实际上存在着什么,并合理地解释其原因何
在。其它的都必须由聆听者去做了。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30年代著写了《怎样欣赏音乐》这本小册子,
指导了欣赏音乐的一些身心准备,阐明了音乐欣赏中一些常见问题,对普通
的音乐爱好者或是乐器演奏员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此书出版后好评不断,
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发行。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这本书的中译版。
此处贴出序言与第一节:怎样倾听音乐。
作者提出了倾听音乐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与纯音乐阶段。
强调真正对音乐的理解不是具象的,音乐的表现力也并非体现在明确的涵义
上。音乐就是音乐,而不是诗,不是画,也不是建筑。
作者的观点对我们而言很有启发作用,某些段落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但
贴出这些文字并不表明本人完全赞同这些观点。在宣扬音乐是“人类共同的
语言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东西方间的音乐语言依然是有差异的。见仁见
智,仅供大家参考吧。
==============================================
序
所有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都同意下列观点:读这样一本书并不能加深对
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这本书所讲的一切都是关于在本书之外才能找到
的体验。除非你下定决心倾听比过去多得多的音乐,否则读这本书可能是白费
时间。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力求不断加深自己
对这门艺术的理解。读一本书有时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什么也代替不了需要
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即倾听音乐。
幸运的是,现在听音乐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随着收音机和唱机,更不用
说电视和电影,所提供的好音乐愈来愈多,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音乐了。
事实上,正像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所说的,现在每个人都有听不懂音乐的机会了。
我经常有一种把正确理解音乐的困难加以夸大的倾向。我们作为音乐家经
常碰到一些老实人,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对
音乐一窍不通。”我的剧作家和小说家朋友却很少听到有谁说:“我对戏剧或小
说一窍不通。”不过我非常怀疑这些在音乐方面如此谦虚的人,是否有同样多的
理由对其它的艺术也表示谦虚;或者说得好听一些,是否没有多少理由对理解
音乐表示谦虚。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
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
无论如何,在你对“有音乐才能”的含义有所理解之前,没有理由为自己的
音乐才能感到灰心丧气。关于“音乐才能”是由什么组成的,流传着许多奇怪的
看法。人们常说,“他或她看了一次演出,回家后就能在钢琴上把所有的曲调弹
出来”,以此证实某人肯定有音乐才能。单凭这个事实的确说明这人有一定的音
乐才能,但这并不表明他具有我们将要在这里讨论的那种对音乐的敏感性。善
于模仿的表演者还不是演员,而音乐的模仿者也不一定是音乐才能很强的人。
另一种看法力图以具有绝对音高的听觉作为音乐才能的标志。当你听到a1时能
把它辨别出来,有时是有用处的,但当然不能单凭这一点就说你有音乐才能。
这只能说明你有那么一点音乐辨别能力,与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对音乐的真正
理解关系不大。
不过,对具有高度潜在的理解力的聆听者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当他听到
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如果有“音盲”这种事情,那就意味着无辨
认曲调的能力。我对这种人表示同情,可是爱莫能助,正象色盲无助于画家的
命运一样(舒曼不同意这种观点,作为与音乐爱好者进行实际接触的结果,他
宣称他在帮助原来被认为是“音盲”的人辨别旋律素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原注)。不过你要是有把握出认一支特定的旋律----不是唱这支旋律,而是当
有人弹奏它的时候能辨认出来,即使在间隔几分钟之后并在弹奏几支不同的旋律
之后也能辨认——你就掌握了深入理解音乐的钥匙。
只能听到存在于不同时刻的音乐还不够,还必须能够把在任何特定时刻听
到的音乐与在不久前刚听到的和即将要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音乐
是一种寓于时间中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像一本小说,只是小说里描述的
事情比较容易记住,这一方面是由于它叙述了实际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由
于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些情节。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比
较抽象的,要像读小说那样把它们在自己的想像中聚集在一起并不那么容易。
因此你必须能够辨认一支曲调。因为在音乐中取代情节地位的一般是旋律。旋
律通常是聆听者的向导。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辨认一支旋律,后来又不能自始
至终追随它的行踪,我觉得你就没有必要再听下去了。你只不过是模糊地感觉
到音乐的存在而已。可是能够辨认一支曲调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正在听的乐曲是
该曲的哪个部分并很有可能知道此后你将听到什么。这是以更明智的方法理解
音乐的唯一的必要条件。
某些思想流派倾向于强调聆听者实际的音乐体验。他们的意思是说,用一
个手指在钢琴上弹《老黑奴》,也比读十几本书更接近于理解音乐的神秘性。
当然,用手指啄一下钢琴,甚至具备中等的钢琴弹奏水平都不会有什么害处。
不过作为音乐的入门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许多钢琴家尽管花了一辈子时间去
弹奏一些巨作,总的说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仍然是很肤浅的。至于那些音乐
普及工作者,他们一开始就用一些天花乱坠的故事和描述性的标题来解释音乐,
又在名作的主题上加些打油诗做为结束----这种“解决”聆听者问题的办法根本
不值一提。
没有一个作曲家相信在更好地理解音乐方面有什么捷径可走。对聆听者所
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指出音乐中实际上存在着什么,并合理地解释其原因何
在。其它的都必须由聆听者去做了。
发表于 2011/3/27 2:56:39

